
天堂红:马汉跃的中国绘画艺术与世界语境
来源:金融画院 2025年10月03日 11时06分
中国金融网总编辑 大河/文
2025年9月25日,亚洲金控董事长、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长、中国金融网董事长、金融画院理事长、艺术品金融专家鉴定委员会主席何世红先生为著名艺术家马汉跃的红色系列绘画作品正式命名为“天堂红”。这一历经半年多酝酿的命名,不仅是对马汉跃红色绘画创作的精准概括,更成为观察中国绘画艺术当代转型与国际传播的重要切口。“天堂红”所承载的艺术特质与文化价值,既延续了中国绘画红色系的千年文脉,又回应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需求,为中国艺术“走出去”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红色基因的当代延续:马汉跃绘画的红色特质与时代表达
在中国绘画数千年发展中,红色始终是贯穿始终的文化符号与美学载体,从朱砂红的信仰纪实到胭脂红的雅致抒情,再到朱膘红的画面调和,红色系绘画形成了“以色载道”的艺术传统。马汉跃的红色绘画创作,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当代继承与创新发展,其红色特质既植根传统基因,又凸显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艺术表现来看,马汉跃的红色创作突破了传统红色题材的单一维度,形成了兼具包容性与辨识度的红色表达体系。不同于传统朱砂红的宗教性与礼制性,也区别于胭脂红的抒情性局限,其作品中的红色既保留了矿物颜料的厚重质感,又融入了植物颜料的通透韵致,通过水墨与红色的有机融合,构建出“浓而不燥、艳而不俗”的视觉效果。这种红色表达既延续了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精神信仰、生命活力的核心内涵,又摆脱了传统红色题材的符号化桎梏,转而成为当代精神情感的视觉载体。
在时代性表达上,马汉跃的红色绘画精准呼应了当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与审美需求。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四重会员的艺术家,其丰厚的中西文化积淀与诗书画印全能的学养,使红色创作突破了单纯的视觉呈现,实现了“气、理、情、意、趣”的有机统一。作品通过红色意象与山水、人文符号的结合,既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又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当代内涵,避免了红色题材创作中常见的脱离现实、悬浮表达等问题,让传统红色基因在当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天堂红” 的命名价值:中国绘画当代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何世红先生对“天堂红”的命名,并非简单的概念赋予,而是基于对马汉跃创作深度与中国绘画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其问世具有多重层面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成为中国绘画当代转型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从艺术定位来看,“天堂红”的命名精准提炼了马汉跃红色系列作品的核心特质。何世红评价其“时代特色鲜明、风格独特、造诣深厚,既有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根和魂,又有当代艺术的现实性和国际性”,这一评价精准揭示了“天堂红”的艺术属性。“天堂红”作为“红色艺术系列里的综合代表”,打破了传统红色题材的画科局限,涵盖了传统文化意象的红色演绎与当代精神符号的红色表达,成为红色水墨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命名使这一创作体系获得了清晰的艺术标识。
从行业意义来看,“天堂红”的问世为当代中国绘画解决传承与创新的矛盾提供了实践范式。当前中国绘画领域仍存在两类突出问题:一是过度固守传统导致的“复古僵化”,作品缺乏当代生命力;二是盲目追求创新导致的“脱离传统”,沦为西方艺术的模仿品。“天堂红”通过“传统根脉”与“当代价值”的深度融合,既坚守水墨艺术的笔墨意趣、气韵生动等核心特质,又以当代视觉语言拓展表达边界,为破解“传承难创新更难”的行业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
从文化价值来看,这一命名强化了中国绘画红色系的文化辨识度。在中国绘画红色传统面临认知淡化、表达单一的当下,“天堂红”的命名重新激活了红色作为文化符号的生命力,使其从单纯的色彩元素升华为承载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的文化载体,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绘画红色系在世界艺术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格调与特色:“天堂红”的艺术建构与国际表达优势
“天堂红”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更在于其构建了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际通用性的艺术语言体系,其格调和艺术特色既彰显了中国美学精神,又具备跨文化传播的天然优势。
在艺术格调上,“天堂红”形成了“北骨南韵”与“诗画共生”的鲜明特质。马汉跃深谙传统山水画精髓,系统研习范宽、龚贤、石涛等大师技法,将北派山水的雄健刚猛与南派山水的舒展空灵融入红色创作,笔下线条兼具骨力与韵致,墨色变化丰富,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笔墨肌理。同时,作为诗人与画家的双重身份,其作品始终贯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追求,红色意象与诗意内涵的融合使“天堂红”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达到了“立象尽意”的艺术境界,这种格调既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追求,又能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艺术特色上,“天堂红”最突出的创新在于实现了水墨基因与红色主题的深度融合。作品以水墨为“骨”,通过勾、皴、点、染等传统技法构建画面骨架;以红色为“魂”,通过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传递精神内涵,使红色不再是孤立的装饰色彩,而是与水墨韵律、虚实关系有机统一的核心元素。这种融合方式既打破了“传统水墨偏素雅、红色题材重浓烈”的固有认知,又形成了“一眼可辨”的风格标识,区别于传统重彩画的厚重与当代抽象红色作品的疏离,构建了独特的艺术面貌。
在国际表达层面,“天堂红”具备天然的跨文化沟通优势。红色既是中国文化中吉祥、热情、信仰的象征,也是国际艺术领域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易懂性的“通用语言”。“天堂红”通过鲜明的色彩表达与简洁有力的视觉符号,突破了传统水墨艺术在国际传播中“解读门槛高、文化隔阂大”的难题,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直接载体。同时,作品在构图上融入的当代视觉元素与光影意识,既保持了“计白当黑”的东方意境,又符合国际观众的审美习惯,实现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有机统一。
世界语境下的中国表达:“天堂红”的启示与行业镜鉴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绘画艺术如何实现有效国际传播、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是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天堂红”的创作与命名实践,为回应这一命题提供了深刻启示,也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国际传播维度看,“天堂红”印证了“传统内核+当代语言”是中国艺术走出去的核心路径。长期以来,中国绘画的国际传播存在“两头不讨好”的困境:过于强调传统元素则难以被国际观众理解,过度迎合西方审美又会丧失民族特质。“天堂红”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始终以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为根基,传承“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同时通过当代主题提炼、视觉语言创新,使传统艺术获得了当代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有效平衡了民族性与国际性,证明只有扎根传统又面向当代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
从行业发展来看,“天堂红”为解决中国绘画当代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关键参照。当前,部分当代绘画创作存在学养缺失、技法空疏、内涵浅薄等问题,导致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与文化承载力。马汉跃的创作实践则彰显了“学养支撑创作”的重要性,其诗书画印全能的素养与对传统的系统研习,使其红色创作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技法水准。这提示当代艺术家,只有夯实传统功底、提升综合学养,才能突破创作瓶颈,实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从文化战略层面讲,“天堂红”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文化走出去的核心是实现价值理念的有效传递,而艺术是最具感染力的传递载体。“天堂红”通过红色这一通用视觉符号,将中国的文化基因、精神追求转化为国际社会可感知的艺术语言,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这种“以艺载道”的传播方式,避免了文化输出的生硬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艺术范本。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十月的北京:一场色彩的盛宴!
2025年10月06日 14时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