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跃升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的深层逻辑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4月14日 16时44分

222.jpg


人民币杂志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4月13日公布的2025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12.99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4万亿美元,一季度,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3.96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3.12万亿元、0.84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2.09万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0.76万亿元、1.33万亿元。

央视报道的数据显示,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突破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3%;CIPS系统覆盖185个经济体,年处理跨境支付达175万亿元;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同比激增22.7%……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人民币已从区域结算货币进阶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这一地位的跃升,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更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与开放战略的里程碑式成就。

制度创新与基础设施:人民币国际化的“硬支撑”

人民币成为全球贸易融资的重要载体,离不开制度设计与基础设施的“双轮驱动”。一方面,中国与40余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直接降低跨境贸易的汇率风险与结算成本。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的升级成为关键引擎。2024年,CIPS业务触达185个国家和地区,处理金额同比大增43%,构建起高效、安全的全球清算网络。这一系统不仅服务于传统贸易,更支撑着“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的本币合作,为人民币融资功能打下地基。

实体经济需求:大宗商品与产业链的“黏性”

市场端的需求牵引是人民币崛起的核心动力。2024年1-8月,中国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22.7%。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与资源进口国的独特地位。从铁矿石到原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嵌入全球产业链定价体系,减少企业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同时,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了技术、设备等领域的跨境融资需求。2025年一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3%,高于整体贷款增速,显示实体经济对人民币融资工具的深度依赖。

金融市场开放:离岸市场的“活水效应”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繁荣为贸易融资注入流动性。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32%;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更实现150%的爆发式增长。国际机构加速布局人民币资产,既源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优势,也反映出对人民币长期稳定性的信心。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行债券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打通了境内外资本循环渠道,使人民币融资从贸易场景延伸至投融资领域,形成“贸易+金融”的双向赋能。

挑战与前景:从“第三”到“主流”的进阶之路

尽管成绩显著,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货币仍需突破结构性瓶颈。当前美元仍占据全球贸易融资份额的80%以上,人民币的占比虽跃居第三,但与第一梯队差距明显。未来,需在两方面发力:一是扩大人民币在能源、粮食等战略物资贸易中的定价权,例如推动“石油人民币”机制;二是完善离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发展汇率对冲产品,增强企业使用人民币融资的主动性。

人民币跻身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标志着中国从“贸易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一进程不仅是货币职能的升级,更是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变革的缩影。随着中国持续深化金融市场开放、优化跨境支付生态,人民币有望从“贸易融资新势力”成长为“国际货币体系新支柱”,为全球贸易提供更多元、更稳定的选择。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人民币跃升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的深层逻辑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4月14日 16时44分

222.jpg


人民币杂志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4月13日公布的2025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12.99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4万亿美元,一季度,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3.96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3.12万亿元、0.84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2.09万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0.76万亿元、1.33万亿元。

央视报道的数据显示,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突破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3%;CIPS系统覆盖185个经济体,年处理跨境支付达175万亿元;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同比激增22.7%……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人民币已从区域结算货币进阶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这一地位的跃升,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更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与开放战略的里程碑式成就。

制度创新与基础设施:人民币国际化的“硬支撑”

人民币成为全球贸易融资的重要载体,离不开制度设计与基础设施的“双轮驱动”。一方面,中国与40余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直接降低跨境贸易的汇率风险与结算成本。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的升级成为关键引擎。2024年,CIPS业务触达185个国家和地区,处理金额同比大增43%,构建起高效、安全的全球清算网络。这一系统不仅服务于传统贸易,更支撑着“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的本币合作,为人民币融资功能打下地基。

实体经济需求:大宗商品与产业链的“黏性”

市场端的需求牵引是人民币崛起的核心动力。2024年1-8月,中国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22.7%。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与资源进口国的独特地位。从铁矿石到原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嵌入全球产业链定价体系,减少企业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同时,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了技术、设备等领域的跨境融资需求。2025年一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3%,高于整体贷款增速,显示实体经济对人民币融资工具的深度依赖。

金融市场开放:离岸市场的“活水效应”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繁荣为贸易融资注入流动性。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32%;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更实现150%的爆发式增长。国际机构加速布局人民币资产,既源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优势,也反映出对人民币长期稳定性的信心。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行债券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打通了境内外资本循环渠道,使人民币融资从贸易场景延伸至投融资领域,形成“贸易+金融”的双向赋能。

挑战与前景:从“第三”到“主流”的进阶之路

尽管成绩显著,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货币仍需突破结构性瓶颈。当前美元仍占据全球贸易融资份额的80%以上,人民币的占比虽跃居第三,但与第一梯队差距明显。未来,需在两方面发力:一是扩大人民币在能源、粮食等战略物资贸易中的定价权,例如推动“石油人民币”机制;二是完善离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发展汇率对冲产品,增强企业使用人民币融资的主动性。

人民币跻身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标志着中国从“贸易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一进程不仅是货币职能的升级,更是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变革的缩影。随着中国持续深化金融市场开放、优化跨境支付生态,人民币有望从“贸易融资新势力”成长为“国际货币体系新支柱”,为全球贸易提供更多元、更稳定的选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