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释放适时降准降息信号 诠释今年政策灵活性布局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3月10日 08时54分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川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国内外经济复苏动能分化、金融风险隐现的复杂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3月6日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明确释放“择机降准降息”的政策信号。这一表态不仅揭示了货币政策的灵活布局逻辑,更折射出在净息差、汇率等多重约束下,结构性工具优先级的战略性提升。
政策框架:平衡术下的工具选择逻辑
潘功胜指出,2025年货币政策将聚焦“适度宽松”,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等多重目标。其工具选择的优先级排序已清晰显现:结构性工具>数量型工具(降准)>价格型工具(降息)。这一排序的底层逻辑在于:
净息差约束: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2%的历史新低,突破合意水平1.8%的警戒线,全面降息可能进一步挤压银行利润空间,威胁金融系统稳定性。
汇率压力:美联储政策利率仍处高位,若国内政策利率大幅下调,可能加剧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当前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但单边波动风险仍需防范。
精准性需求:结构性工具可直接定向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战略领域,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的资源错配。
结构性工具:降息与扩额的“双轮驱动”
在总量工具受限的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为核心发力点,其操作呈现两大特征:
(1)再贷款利率下调:缓解银行负债成本
当前,央行结构性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利率为1.75%,与7天逆回购利率(1.5%)倒挂25BP,导致银行通过再贷款投放的利差空间被压缩。潘功胜明确表示“结构性工具资金利率有下行空间”,市场预计再贷款利率可能下调25BP至1.5%。此举既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又能提升特定领域贷款的吸引力。以设备更新贷款为例,叠加财政贴息后实际融资成本仅1.5%,显著低于市场利率。
(2)额度扩容与工具创新:定向支持战略领域
科技创新再贷款提额:该工具额度拟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10000亿元,成为仅次于支小再贷款的第二大结构性工具。若全额使用,可撬动1.3万-1.6万亿元信贷增量,直接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设备更新项目。
消费再贷款或创设:为提振内需,央行或推出针对消费领域的新工具,通过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消费信贷投放,例如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分期贷款。
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加码:现有互换便利(1050亿元已投放)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750亿元拟申请)或进一步扩容,以稳定股市预期。
降准降息:空间与节奏的博弈
尽管结构性工具优先级提升,但总量宽松仍具必要性:
降准空间明确: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准率6.6%,较国际主要经济体偏低,预计年内或下调0.25-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5000亿-1万亿元25。
降息掣肘待解: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需等待两大条件:一是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缓解汇率压力;二是国内CPI回升至2%目标区间,避免实际利率过高抑制需求[citation:用户原文]8。市场普遍预期,若二三季度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可能触发降息窗口。
深层挑战与政策协同
当前政策布局面临三重考验:
传导效率:结构性工具依赖银行信贷投放意愿,若经济预期偏弱,可能陷入“宽货币-紧信用”困局。需通过MPA考核、财政贴息等机制强化激励。
财政协同:2024年1.5万亿元设备更新财政贴息与再贷款联动已见成效,未来需进一步扩大“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例如消费券与消费再贷款结合。
外部风险:地缘政治冲突与美联储政策反复可能冲击跨境资本流动,需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汇率预期引导机制。
灵活性的边界与未来展望
潘功胜的“择机”表态,既是对复杂形势的务实回应,也体现了政策工具箱的深度与弹性。短期看,结构性工具将主导宽松进程,通过“精准滴灌”稳定经济基本盘;中长期则需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如存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挂钩),从根本上缓解净息差压力。在“多目标平衡”的框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不仅关乎周期调控,更是一场制度韧性的压力测试。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襄汾农商银行仁河支行助力商户收款无忧
2025年04月30日 21时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