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金融时报》访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
来源:金融时报 2025年10月15日 17时17分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支持扩大内需等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进展和成效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加强制度和市场建设,初步建成以金融“五篇大文章”制度体系为引领、政策工具和统计考核体系为驱动,部门协调机制和信贷市场管理系统为支撑的政策框架体系,不断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融资比重和服务质效。金融“五篇大文章”制度体系可以概括为“1+5”,“1”指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5”指的是人民银行牵头出台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各分领域的专项指导文件。
总体看,“十四五”期间,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5年8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5.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到38.7%,同比增长13.2%,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6.6个百分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2.1%、23.8%、10.8%、52%、12.5%,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已覆盖约三分之一的经营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融资成本稳中有降。8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同比下降40个基点。多元化融资渠道拓宽。截至2025年8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有244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6112.8亿元。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债券余额2.2万亿元,累计发行4.6万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支持科技金融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进展和成效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第一篇就是科技金融。近年来,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不断完善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等手段,加强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和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为科技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建立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出台《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联合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科技金融区域布局,推动科技要素密集地区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支持济南、上海、南京、北京中关村等7地深入推进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二是科技领域融资支持强度和水平不断提升。科技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5年8月末,科技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比重为28.8%,成为信贷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8月末,创新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提升至66%,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贷率达到72.3%。科技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2025年8月,科技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三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完善精准。2022年,人民银行设立4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2024年4月,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融资以及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2025年5月,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由5000亿元提升到8000亿元;降低再贷款利率,由1.75%降至1.5%。截至8月末,银行与企业签订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合同金额达2.4万亿元,发放贷款余额9437亿元,累计支持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为5330个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和适配性增强。2022年4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科创类债券产品(科创票据),拓宽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2025年5月,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完善有关体制机制。为支持股权融资和创业投资,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提供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市场增信机构合作,通过担保增信、直接投资等方式,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科创债券。科技创新债券融资增量扩面,截至2025年8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有244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6000亿元,融资成本显著下降,融资期限更长,资金加快流向科创领域。
五是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取得成效。人民银行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引导银行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持续提高专业能力。目前主要大中型银行均构建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长性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超过半数的大中型银行在总行及重点地区一级分行设立了科技金融专营部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积分贷”等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持续增量扩面。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十四五”期间,为助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带动扩大消费供给,支持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消费政策体系。牵头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需两端发力,聚焦消费重点领域和环节强化金融支持。联合相关部门分别出台金融支持养老、体育、文旅等消费重点领域政策文件,精准支持消费行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汽车消费信贷政策,取消个人自用汽车贷款首付比最低要求,更好满足居民汽车消费需求。
二是着力支持加大消费供给。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截至2025年8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5.12%。
三是更好满足居民消费融资需求。规范发展消费金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融资需求,提升消费信贷可及性。配合实施好消费贷款贴息政策,降低居民融资成本。截至2025年8月末,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9%。
四是消费信贷再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拓宽资金来源,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推动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2025年1-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五是消费支付服务更加便捷。鼓励支付服务主体聚焦消费支付需求,优化支付流程,创新产品服务,推动构建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境内消费支付的便利性。结合外籍来华人员重点消费场景,积极推动外卡受理改造,不断改善移动支付体验,助力扩大入境消费。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落实好金融支持消费各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持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资金需求,加大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贷款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作用。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2025年10月15日 17时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