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不断释放出多重积极叠加信号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10月11日 12时31分

222.jpg


首席金融洞察 | 郑析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10月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正式生效与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首单业务落地形成精准呼应。这一政策创新与市场实践的同频共振,并非孤立事件——叠加此前跨境支付基建升级、双边货币合作深化等一系列动态,人民币国际化正以“政策-市场-基建-安全”多维度协同的态势,释放出层次丰富的积极信号,其全球货币功能与地位稳步提升。

信号一:政策迭代精准响应市场,离岸枢纽功能持续强化

香港推出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标志着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政策完成第三次重要升级,成为回应市场需求的关键信号。这项总额1000亿元、分三阶段落实的安排,较2025年2月推出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实现显著扩容:资金用途从单一贸易融资延伸至企业日常营运、资本支出等多元领域,同时提供更长期限的融资选择,机制设计更贴合实体经济需求。

政策调整的背后,是离岸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披露的数据显示,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对存款比率已从2022年9月的约20%飙升至2025年6月的逾90%,企业对长期人民币贷款的需求愈发迫切。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指出,香港人民币资金池长期稳定在1万亿元左右,有限流动性导致利率波动较大,直接推高融资成本,而新安排通过拓宽资金渠道,正为离岸市场注入稳定的长期资金,这一调整精准破解了市场痛点。

从历史脉络看,2012年首项安排聚焦短期流动性纾困,2025年2月转向贸易融资专项支持,如今进一步覆盖多元经营需求,每一次迭代都紧扣市场发展阶段,持续夯实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核心地位。

信号二:市场落地即时突破,新兴区域使用场景加速拓展

政策信号的实践落地速度,成为人民币需求旺盛的直接佐证。10月9日,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依托中银香港渠道优势,为印尼进口企业ITG POINTER叙做新安排下首笔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当日启动、当日落地的效率,印证了东南亚市场对人民币融资服务的迫切需求。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近年来印尼与中国及东盟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企业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和融资的需求持续上升,而新安排中“允许参与银行通过集团内海外机构开展业务”的机制设计,为服务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依托中银集团全球化网络,雅加达分行已形成人民币押汇、出口融资等多元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及产业链合作中的资金需求。

雅加达分行负责人的表态更释放出明确信号:此次业务落地将成为深化集团协同的起点,未来将持续丰富人民币产品体系,强化融资与结算能力。这揭示出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增长极,而金融机构的网络协同则是打通需求与供给的关键纽带。

信号三:基建互联互通升级,跨境使用 “硬件支撑” 持续夯实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化提升,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这构成了积极信号的重要维度。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披露,继2025年6月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后,7月底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已上线试运行,为跨境支付效率提升奠定基础。

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更展现强劲发展态势:目前业务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处理402.95万笔、金额达90.19万亿元,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大动脉”。与此同时,双边货币合作持续深化,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欧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等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6月末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达807亿元,为跨境贸易投资提供了稳定的货币支持。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货币合作的深化形成合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货币排名中稳居前三位,按全口径计算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在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2025年8月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保持第六位,占比达2.93%。

信号四:安全与发展协同推进,国际化路径更趋稳健

多重积极信号的背后,是“安全可控”的底层逻辑,这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保障。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强调,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建立在金融安全基础之上,“政策创新需与风险防控形成协同,离岸市场发展要筑牢跨境资金流动的安全防线”,而近期一系列动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机制设计看,香港“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依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协议建立资金供给渠道,既保障流动性稳定,又通过“分阶段落实1000亿元额度” 实现节奏控制,避免资金大规模流动引发的市场波动,这种“适度供给、精准滴灌”模式,与“稳健审慎推进国际化”的主张高度契合。在跨境协同层面,中银集团“香港-印尼”联动机制构建了风险隔离屏障,通过内部渠道保障资金合规性,借助统一风控标准降低操作与信用风险,为新兴市场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全样本。

信号叠加的深层意义: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发展的新动能

多重积极信号的叠加,不仅彰显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更蕴含着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指出,随着融资便利性提升,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将持续上升,推动其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稳步提高,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已预测,未来10年预计30%的央行将增持人民币,其全球储备占比有望增加两倍。

何世红的分析更具深度: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信号,本质是“需求驱动-政策支撑-安全保障-基建赋能”良性循环的体现。香港1万亿元资金池与1000亿元新安排形成互补,东南亚市场场景落地与CIPS全球覆盖形成呼应,风险防控机制与开放进程形成平衡,这种“既开放又安全”的发展生态,既满足了实体经济需求,又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取到更主动的位置。

香港政策升级、印尼业务落地、基建互联互通、安全机制完善——多重积极信号的叠加,勾勒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清晰路径。这一进程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制度创新、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与风险防控的协同演进,展现出“稳慎有序、安全可控”的鲜明特征。

随着1000亿元资金安排的逐步释放,以及金融机构在东盟等区域的服务延伸,人民币将在全球贸易融资与储备配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正如多重信号的叠加效应所预示,人民币正以坚实的步伐,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人民币不断释放出多重积极叠加信号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10月11日 12时31分

222.jpg


首席金融洞察 | 郑析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10月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正式生效与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首单业务落地形成精准呼应。这一政策创新与市场实践的同频共振,并非孤立事件——叠加此前跨境支付基建升级、双边货币合作深化等一系列动态,人民币国际化正以“政策-市场-基建-安全”多维度协同的态势,释放出层次丰富的积极信号,其全球货币功能与地位稳步提升。

信号一:政策迭代精准响应市场,离岸枢纽功能持续强化

香港推出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标志着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政策完成第三次重要升级,成为回应市场需求的关键信号。这项总额1000亿元、分三阶段落实的安排,较2025年2月推出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实现显著扩容:资金用途从单一贸易融资延伸至企业日常营运、资本支出等多元领域,同时提供更长期限的融资选择,机制设计更贴合实体经济需求。

政策调整的背后,是离岸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披露的数据显示,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对存款比率已从2022年9月的约20%飙升至2025年6月的逾90%,企业对长期人民币贷款的需求愈发迫切。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指出,香港人民币资金池长期稳定在1万亿元左右,有限流动性导致利率波动较大,直接推高融资成本,而新安排通过拓宽资金渠道,正为离岸市场注入稳定的长期资金,这一调整精准破解了市场痛点。

从历史脉络看,2012年首项安排聚焦短期流动性纾困,2025年2月转向贸易融资专项支持,如今进一步覆盖多元经营需求,每一次迭代都紧扣市场发展阶段,持续夯实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核心地位。

信号二:市场落地即时突破,新兴区域使用场景加速拓展

政策信号的实践落地速度,成为人民币需求旺盛的直接佐证。10月9日,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依托中银香港渠道优势,为印尼进口企业ITG POINTER叙做新安排下首笔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当日启动、当日落地的效率,印证了东南亚市场对人民币融资服务的迫切需求。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近年来印尼与中国及东盟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企业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和融资的需求持续上升,而新安排中“允许参与银行通过集团内海外机构开展业务”的机制设计,为服务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依托中银集团全球化网络,雅加达分行已形成人民币押汇、出口融资等多元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及产业链合作中的资金需求。

雅加达分行负责人的表态更释放出明确信号:此次业务落地将成为深化集团协同的起点,未来将持续丰富人民币产品体系,强化融资与结算能力。这揭示出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增长极,而金融机构的网络协同则是打通需求与供给的关键纽带。

信号三:基建互联互通升级,跨境使用 “硬件支撑” 持续夯实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化提升,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这构成了积极信号的重要维度。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披露,继2025年6月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后,7月底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已上线试运行,为跨境支付效率提升奠定基础。

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更展现强劲发展态势:目前业务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处理402.95万笔、金额达90.19万亿元,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大动脉”。与此同时,双边货币合作持续深化,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欧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等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6月末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达807亿元,为跨境贸易投资提供了稳定的货币支持。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货币合作的深化形成合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货币排名中稳居前三位,按全口径计算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在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2025年8月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保持第六位,占比达2.93%。

信号四:安全与发展协同推进,国际化路径更趋稳健

多重积极信号的背后,是“安全可控”的底层逻辑,这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保障。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强调,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建立在金融安全基础之上,“政策创新需与风险防控形成协同,离岸市场发展要筑牢跨境资金流动的安全防线”,而近期一系列动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机制设计看,香港“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依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协议建立资金供给渠道,既保障流动性稳定,又通过“分阶段落实1000亿元额度” 实现节奏控制,避免资金大规模流动引发的市场波动,这种“适度供给、精准滴灌”模式,与“稳健审慎推进国际化”的主张高度契合。在跨境协同层面,中银集团“香港-印尼”联动机制构建了风险隔离屏障,通过内部渠道保障资金合规性,借助统一风控标准降低操作与信用风险,为新兴市场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全样本。

信号叠加的深层意义: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发展的新动能

多重积极信号的叠加,不仅彰显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更蕴含着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指出,随着融资便利性提升,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将持续上升,推动其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稳步提高,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已预测,未来10年预计30%的央行将增持人民币,其全球储备占比有望增加两倍。

何世红的分析更具深度: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信号,本质是“需求驱动-政策支撑-安全保障-基建赋能”良性循环的体现。香港1万亿元资金池与1000亿元新安排形成互补,东南亚市场场景落地与CIPS全球覆盖形成呼应,风险防控机制与开放进程形成平衡,这种“既开放又安全”的发展生态,既满足了实体经济需求,又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取到更主动的位置。

香港政策升级、印尼业务落地、基建互联互通、安全机制完善——多重积极信号的叠加,勾勒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清晰路径。这一进程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制度创新、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与风险防控的协同演进,展现出“稳慎有序、安全可控”的鲜明特征。

随着1000亿元资金安排的逐步释放,以及金融机构在东盟等区域的服务延伸,人民币将在全球贸易融资与储备配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正如多重信号的叠加效应所预示,人民币正以坚实的步伐,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