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大典 | 张仁济先生逝世27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来源:名医大典 2025年09月17日 09时01分
名医大典 | 何世红/图文
2025年9月16日,张仁济先生逝世27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张仁济私人中医博物馆举行。来自张仁济先生生前的朋友、经他诊治过的患者、家人,以及其女儿张大宁名医的弟子们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被誉为 “治癌神医”“中医治癌第一人” 的近代中医学家。
纪念会现场气氛庄重而感人,与会者认真聆听关于张仁济先生生平事迹与医学贡献的讲述,不少人因回忆起先生的医者仁心而落泪。大家的情绪中既有对先生离世的不舍、对其过往善举的感动,更有传承先生医学思想、延续中医治癌事业的激情与期许。现场展示的先生生前医案、手稿等资料,成为记录其从医60余载珍贵历程的 “礼物”,也让在场众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为中医防治肿瘤事业付出的毕生心血。
张仁济先生的医学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考入北平大学医疗系学习西医,后因一场顽固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在西医治疗无果的情况下,经施今墨先生三剂汤药治愈,自此毅然转向中医领域,1935年转入华北国医学院学习,并于1941年正式拜施今墨为师,获赐名 “仁济”,此后便以 “仁心济世” 为毕生追求。
在从医过程中,张仁济先生历经诸多逆境。1957年,他积攒的2000余首民间验方被烧毁,失去工作的7年间,他以煤渣为笔、仓库墙壁为纸,默写出300余首抗癌方剂;1970年,妻子骤然离世,家人离散,他仍坚守河北邢襄矿区诊所,为患 “噎食症”(食道癌)的矿工诊治,还亲尝草药验证药性,用实际行动守护中医治癌的火种。
1979年平反后,已64岁的张仁济先生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投身临床。1988年,他在北京创办张仁济肿瘤研究所,系统整理出50余种治癌中草药,基于施今墨 “药对原则” 创新配伍,如半枝莲与半边莲适用于广谱抗癌、紫石英与紫贝齿针对脑癌及转移等。他提出 “中医免疫疗法”,主张通过 “扶正祛邪” 调整机体机能抑制癌细胞,1979年至1998年,累计诊治患者十余万人次,其中近六成是各类癌症患者,总有效率超过60%,让众多被西医判 “死刑” 的患者看到生机。
张仁济先生的医德同样令人敬仰。他的诊室里常年备着缺角的牛角刮痧板、翻烂的《千金方》和装着小米粥的保温桶,为贫困患者应急、给化疗后没胃口的患者补充营养;接诊时坚持 “患者来则站立迎接、走则起立目送”,对政商名流与矿区矿工一视同仁,还常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垫付药钱。
如今,张仁济先生的医学思想在女儿张大宁的传承下得以延续。张大宁作为施今墨再传弟子,不仅延续临床工作,还参与基层中医传承交流,补充《中医治癌新路》临床案例,推动 “中医免疫疗法” 系统化发展。2007年,“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以张仁济先生名字冠名;2023年,他提出的 “扶正祛邪” 治法被纳入《中医肿瘤诊疗方案》,其医学遗产持续影响着中医肿瘤治疗领域。
此次纪念会不仅是对张仁济先生的缅怀,更是对其中医治癌思想的传承与弘扬。张仁济先生用一生证明,中医药在重疾治疗领域有着独特价值,其 “开放而不盲从、传承而不僵化” 的理念,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当下中医药寻求创新与突破的背景下,传承并发扬张仁济先生的医学思想与医德精神,对推动中医事业发展、助力人类战胜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出席第十四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
2025年09月17日 12时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