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答卷 “含金量” 十足:绿色金融破局,区域服务再升级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8月29日 20时30分

截屏2025-03-28 20.46.57.png


中国金融网 | 汗青

8月29日,哈尔滨银行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该行经营发展呈现出 “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在绿色金融和区域服务等方面亮点突出。

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资产总额为人民币9,275.2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2.956亿元,增幅1.23%;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3,975.6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4.724亿元,增幅4.87%;客户存款总额为6,950.5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65亿元,增幅0.20%。

2025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3.855亿元,同比增长2.59%;实现净利润9.921亿元,同比增加1.462亿元,增幅17.2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54亿元,同比增加1.523亿元,增幅19.96%。此外,不良贷款率为2.8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9.95%,较上年末上升7.36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保持基本稳定。

绿色金融破局

哈尔滨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推动黑龙江省成为全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六个试点省份之一,哈尔滨银行等4家试点银行进行项目对接,已为转型项目授信超3亿元,发放转型贷款近1亿元。

此外,哈尔滨银行还购入2万吨林业碳汇捐赠亚冬会低碳办赛,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在重庆分行,也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增至7.45亿元,较年初增长1.3亿元。

区域服务再升级

普惠金融持续发力。哈尔滨银行推出新一代零售信贷数字化产品 “钱到家”,实现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运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169.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2亿元;余额411.98亿元,增速11.72%;当年投放贷款平均定价5.83%,较上年下降0.87个百分点。

在农业金融方面,推出 “农闪贷”,本周期投放金额26.47亿元;创新推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物权融资贷”,授信金额超1.72亿元;还有 “黑土优品贷”“农机购置贷” 等产品,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涉农贷款余额为322.104亿元,农户贷款业务余额165.322亿元。

零售金融服务优化。零售金融业务定位于集团战略转型的重点,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零售存款本外币合计总额为5,099.7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9.931亿元,增幅为2.0%。哈尔滨分行零售存款余额在当地市场份额为19.58%,位列当地市场第一位。

集团构建 “金融 + 非金融” 综合服务模式,拥有零售客户1,508.2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7.46万户,管理客户金融资产余额5,420.76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03.84亿元。同时,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 “一件事” 工作,已为164.21万客户提供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发卡及补换服务。

跨境业务提升。2025年上半年,哈尔滨银行与13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百余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作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参与者,积极推广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跨境清结算业务总量实现大规模增长。

集团完善跨境金融产品体系,建立了涵盖国际福费廷、国际保函、出口卖方信贷等产品的跨境融资体系,还成功落地黑龙江省首笔边民互市贸易结算业务,荣获亚洲银行家 “中国区域最佳数字化贸易金融平台” 奖项。

深度分析与评论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表明,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大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不仅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自身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奠定了基础。

在绿色金融方面,哈尔滨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参与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试点,开展林业碳汇金融业务等,这既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有助于银行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品牌形象。不过,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哈尔滨银行还需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占比和效益。

区域服务的升级体现了哈尔滨银行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的定位。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零售金融服务的优化,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跨境业务的提升,也为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哈尔滨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总体而言,哈尔滨银行上半年的业绩答卷 “含金量” 十足,在绿色金融和区域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来,该行需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答卷 “含金量” 十足:绿色金融破局,区域服务再升级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8月29日 20时30分

截屏2025-03-28 20.46.57.png


中国金融网 | 汗青

8月29日,哈尔滨银行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该行经营发展呈现出 “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在绿色金融和区域服务等方面亮点突出。

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资产总额为人民币9,275.2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2.956亿元,增幅1.23%;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3,975.6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4.724亿元,增幅4.87%;客户存款总额为6,950.5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65亿元,增幅0.20%。

2025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3.855亿元,同比增长2.59%;实现净利润9.921亿元,同比增加1.462亿元,增幅17.2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54亿元,同比增加1.523亿元,增幅19.96%。此外,不良贷款率为2.8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9.95%,较上年末上升7.36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保持基本稳定。

绿色金融破局

哈尔滨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推动黑龙江省成为全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六个试点省份之一,哈尔滨银行等4家试点银行进行项目对接,已为转型项目授信超3亿元,发放转型贷款近1亿元。

此外,哈尔滨银行还购入2万吨林业碳汇捐赠亚冬会低碳办赛,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在重庆分行,也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增至7.45亿元,较年初增长1.3亿元。

区域服务再升级

普惠金融持续发力。哈尔滨银行推出新一代零售信贷数字化产品 “钱到家”,实现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运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169.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2亿元;余额411.98亿元,增速11.72%;当年投放贷款平均定价5.83%,较上年下降0.87个百分点。

在农业金融方面,推出 “农闪贷”,本周期投放金额26.47亿元;创新推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物权融资贷”,授信金额超1.72亿元;还有 “黑土优品贷”“农机购置贷” 等产品,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涉农贷款余额为322.104亿元,农户贷款业务余额165.322亿元。

零售金融服务优化。零售金融业务定位于集团战略转型的重点,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零售存款本外币合计总额为5,099.7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9.931亿元,增幅为2.0%。哈尔滨分行零售存款余额在当地市场份额为19.58%,位列当地市场第一位。

集团构建 “金融 + 非金融” 综合服务模式,拥有零售客户1,508.2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7.46万户,管理客户金融资产余额5,420.76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03.84亿元。同时,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 “一件事” 工作,已为164.21万客户提供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发卡及补换服务。

跨境业务提升。2025年上半年,哈尔滨银行与13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百余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作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参与者,积极推广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跨境清结算业务总量实现大规模增长。

集团完善跨境金融产品体系,建立了涵盖国际福费廷、国际保函、出口卖方信贷等产品的跨境融资体系,还成功落地黑龙江省首笔边民互市贸易结算业务,荣获亚洲银行家 “中国区域最佳数字化贸易金融平台” 奖项。

深度分析与评论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表明,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大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不仅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自身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奠定了基础。

在绿色金融方面,哈尔滨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参与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试点,开展林业碳汇金融业务等,这既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有助于银行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品牌形象。不过,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哈尔滨银行还需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占比和效益。

区域服务的升级体现了哈尔滨银行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的定位。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零售金融服务的优化,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跨境业务的提升,也为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哈尔滨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总体而言,哈尔滨银行上半年的业绩答卷 “含金量” 十足,在绿色金融和区域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来,该行需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