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滇银行首任董事长夏蜀被查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8月21日 17时32分

5.png


中国金融网 | 金剑


2025年8月19日,云南省纪委监委一则消息震惊金融圈:云南财经大学保留副厅级待遇干部夏蜀,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值得关注的是,夏蜀曾作为富滇银行的首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掌舵该行超10年之久,其在任期间的作为及此次被查事件,引发各界对富滇银行过往发展及金融反腐的深刻思考。


2007年,云南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对昆明市商业银行进行重组并更名为富滇银行。彼时,夏蜀作为云投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被委以筹备组组长重任,后顺理成章成为富滇银行的 “掌舵人”。在他长达十余年的领导下,富滇银行在云南金融版图中逐渐崭露头角,从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拓展业务,在云南及重庆设有193家营业机构,还通过合资设立老中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在境外布局合资银行的城商行,业务覆盖地方实体经济、跨境金融等领域,服务云南 “三大经济” 发展战略,资产规模截至2024年12月末达4059亿元。然而,在看似光鲜的发展背后,危机的种子或许早已悄然种下。


自2018年夏蜀卸任富滇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转任云南省省属国有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后,富滇银行仿佛被揭开了 “潘多拉魔盒”,一场 “反腐风暴” 汹涌袭来。据不完全统计,此后至少有12名富滇银行干部被查,这其中包括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曹艳丽,党委委员、副行长孔彩梅等重要职位人员。2023年,更是密集爆出多起干部违纪违法事件,如滇池支行原行长邓秀伟、金融市场部原总经理杨溢、投资银行部原副总经理孙军魁、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总经理黄红松、不良资产清收中心副主任郑春华等纷纷落马。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腐败案件集中爆发,不得不让人反思,在夏蜀任职的十多年间,银行内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因 “一把手” 的长期把控,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滋生腐败的土壤?


深入剖析富滇银行近年来暴露的问题,股权结构的不稳定也为其发展蒙上阴影。京东资产交易平台显示,9月15日,福建信通贸易有限公司持有的富滇银行2亿股股权将被公开拍卖,起拍价为5.138亿元,折合每股2.57元,较评估价每股3.67元打了约7折。福建信通贸易作为富滇银行第五大股东,持有该行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4.49%,此次拍卖股份约为其持股的2/3。不仅如此,2024年年报显示,富滇银行前十大股东中,股权质押及冻结情况频现。第三大股东昆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质押部分股权,第四大股东冠城大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质押股权占比达40.04%,第十大股东昆明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持2亿股股权全部被冻结。这种股权结构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市场对富滇银行的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内部治理的混乱局面,而这背后或许与长期以来的管理和决策不无关系。


夏蜀被查事件,无疑是对富滇银行的一次 “当头棒喝”,也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警示。金融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其健康稳定至关重要。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一旦内部出现腐败问题,不仅会损害银行自身的信誉和资产质量,还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冲击,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进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监管层面来看,这也提醒监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全方位监管,尤其是对 “一把手”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对于金融机构内部而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和风控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要打破 “一言堂” 局面,强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同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氛围。


富滇银行首任董事长夏蜀被查事件,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孤立的腐败案例,而应成为金融行业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契机。只有通过深刻剖析问题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和内部治理,才能让金融机构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在健康的轨道上稳健前行,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富滇银行首任董事长夏蜀被查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8月21日 17时32分

5.png


中国金融网 | 金剑


2025年8月19日,云南省纪委监委一则消息震惊金融圈:云南财经大学保留副厅级待遇干部夏蜀,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值得关注的是,夏蜀曾作为富滇银行的首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掌舵该行超10年之久,其在任期间的作为及此次被查事件,引发各界对富滇银行过往发展及金融反腐的深刻思考。


2007年,云南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对昆明市商业银行进行重组并更名为富滇银行。彼时,夏蜀作为云投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被委以筹备组组长重任,后顺理成章成为富滇银行的 “掌舵人”。在他长达十余年的领导下,富滇银行在云南金融版图中逐渐崭露头角,从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拓展业务,在云南及重庆设有193家营业机构,还通过合资设立老中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在境外布局合资银行的城商行,业务覆盖地方实体经济、跨境金融等领域,服务云南 “三大经济” 发展战略,资产规模截至2024年12月末达4059亿元。然而,在看似光鲜的发展背后,危机的种子或许早已悄然种下。


自2018年夏蜀卸任富滇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转任云南省省属国有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后,富滇银行仿佛被揭开了 “潘多拉魔盒”,一场 “反腐风暴” 汹涌袭来。据不完全统计,此后至少有12名富滇银行干部被查,这其中包括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曹艳丽,党委委员、副行长孔彩梅等重要职位人员。2023年,更是密集爆出多起干部违纪违法事件,如滇池支行原行长邓秀伟、金融市场部原总经理杨溢、投资银行部原副总经理孙军魁、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总经理黄红松、不良资产清收中心副主任郑春华等纷纷落马。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腐败案件集中爆发,不得不让人反思,在夏蜀任职的十多年间,银行内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因 “一把手” 的长期把控,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滋生腐败的土壤?


深入剖析富滇银行近年来暴露的问题,股权结构的不稳定也为其发展蒙上阴影。京东资产交易平台显示,9月15日,福建信通贸易有限公司持有的富滇银行2亿股股权将被公开拍卖,起拍价为5.138亿元,折合每股2.57元,较评估价每股3.67元打了约7折。福建信通贸易作为富滇银行第五大股东,持有该行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4.49%,此次拍卖股份约为其持股的2/3。不仅如此,2024年年报显示,富滇银行前十大股东中,股权质押及冻结情况频现。第三大股东昆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质押部分股权,第四大股东冠城大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质押股权占比达40.04%,第十大股东昆明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持2亿股股权全部被冻结。这种股权结构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市场对富滇银行的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内部治理的混乱局面,而这背后或许与长期以来的管理和决策不无关系。


夏蜀被查事件,无疑是对富滇银行的一次 “当头棒喝”,也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警示。金融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其健康稳定至关重要。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一旦内部出现腐败问题,不仅会损害银行自身的信誉和资产质量,还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冲击,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进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监管层面来看,这也提醒监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全方位监管,尤其是对 “一把手”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对于金融机构内部而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和风控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要打破 “一言堂” 局面,强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同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氛围。


富滇银行首任董事长夏蜀被查事件,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孤立的腐败案例,而应成为金融行业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契机。只有通过深刻剖析问题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和内部治理,才能让金融机构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在健康的轨道上稳健前行,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