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不住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金融领域将失去什么?
来源: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 何世红 2025年08月04日 12时25分
文/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 何世红
在中国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与坚守已成为关乎行业根基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五要五不" 实践要求,不仅勾勒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框架,更揭示了金融与文化、伦理与法治的深层关联。当我们追问 "守不住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金融领域将失去什么" 时,本质上是在探寻金融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 从历史积淀的精神基因到现实运行的制度根基,从服务实体的功能定位到抵御风险的免疫机制,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失守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动摇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石。
失去历史传承的精神根基,金融发展将沦为无源之水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厚底蕴,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红色金融实践的淬炼。这种精神根基若遭侵蚀,金融行业将失去自我认知的坐标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金融智慧构成了行业的文化基因。从 "一诺千金" 的诚信理念到 "以义取利" 的经营哲学,从 "居安思危" 的风险意识到 "利济苍生" 的社会责任,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思想精髓,为现代金融提供了伦理支撑。历史上,晋商票号凭借 "汇通天下" 的诚信网络纵横南北,徽商以 "戒欺" 理念构建商业信用,证明了传统文化中金融伦理的强大生命力。若抛弃这些精神内核,金融活动将沦为纯粹的逐利工具,丧失文化认同与社会信任的基础。
红色金融实践孕育的价值取向是行业的精神旗帜。从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的红色股票,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 "扁担银行",革命时期的金融工作者始终坚守 "金融为民" 的初心,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服务革命、惠及民生的金融体系。毛泽民严格审核财政、坚守廉洁底线的操守,刘启耀 "背着黄金乞讨也要找到党组织" 的忠诚,构成了红色金融的精神谱系。一旦这种精神传承断裂,金融行业将失去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的政治根基,偏离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
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将导致发展道路的迷失。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 "两个结合" 在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既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又以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为灵魂。西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资本无序扩张、金融异化等问题,其深层原因正是文化价值的错位。若放弃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主体性,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可能重蹈 "脱实向虚" 的覆辙,陷入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弱化的困境。
失去功能定位的价值锚点,金融体系将偏离本质使命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通过明确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 等实践要求,为金融功能定位提供了价值锚点。一旦这一锚点松动,金融体系将面临功能异化、使命失守的严峻挑战。
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将被侵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金融与实体共生共荣,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转化为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末,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体现了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关键环节的倾斜。若偏离这一方向,金融资源可能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空转。历史经验表明,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正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的模式。
普惠共享的价值追求将让位于资本逐利。"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 的义利观,引导金融机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这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持续增长中得到印证。若抛弃这一原则,金融服务可能向高利润领域集中,加剧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现实中,部分地区曾出现的 "抽贷断贷"、过度收费等现象,正是义利观失衡的表现,不仅损害了中小微企业利益,也削弱了金融体系的社会公信力。
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将显著弱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求金融工作服务 "国之大者",在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支撑作用。从革命时期红色金融支持根据地建设,到新时代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金融与国家战略的协同始终是重要原则。若这一原则被突破,金融机构可能过度追求短期收益,忽视长期战略价值,导致在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等国家重点领域的投入不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失去风险防控的内在防线,金融安全将面临系统性威胁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 的要求,构成了防范风险的内在防线。这道防线若被突破,金融体系将暴露在多重风险之下,甚至引发系统性危机。
风险意识的淡化将导致危机隐患累积。"稳健审慎" 的文化传统,要求金融机构在经营中保持敬畏之心,平衡发展与安全。历史上,无论是明清票号的 "酌盈剂虚" 经营策略,还是现代金融监管中的宏观审慎框架,都体现了这一智慧。若放弃审慎原则,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收益,可能重蹈某些机构因过度杠杆、违规操作引发的风险事件覆辙。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通过强化合规文化建设,已实现连续多年无重大系统性风险事件,但个别领域的风险隐患仍需警惕,这恰恰凸显了坚守金融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精神的弱化将破坏市场秩序。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 "依法合规",这与金融行业强监管、重规则的特性高度契合。金融活动涉及复杂的契约关系和资金流动,唯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保障公平与效率。若合规意识松弛,可能出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损害市场公信力。从国际经验看,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机构规避监管、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直接相关,这一教训警示我们,法治防线的失守将对金融体系造成致命打击。
道德约束的缺失将放大道德风险。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特性,使得道德操守成为风险防控的重要补充。"诚实守信" 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行业自发形成的 "软约束"。当诚信文化被破坏,"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可能蔓延 —— 如虚假信息披露、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将导致市场主体间信任崩塌,增加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某省曾发生的企业恶意逃债事件,不仅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更导致该地区信贷环境恶化,印证了道德风险的传导效应。
失去队伍建设的精神纽带,金融事业将丧失发展动能
金融人才队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通过 "以文化人、铸魂育人",为队伍建设提供了精神纽带。这一纽带的断裂,将导致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全面弱化。
政治品格的根基将发生动摇。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要求从业人员心怀 "国之大者"。红色金融史上,无数金融工作者以革命理想为支撑,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这种政治品格在新时代体现为对党的金融事业的绝对忠诚。若放弃这一要求,可能出现 "政治意识淡漠、责任担当缺失" 的现象,影响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和行业的政治方向。
职业操守的底线将逐渐模糊。"不逾越底线"" 不胡作非为 " 等要求,为金融从业人员划定了行为边界。金融行业因掌握大量资金和信息,面临更高的道德风险,职业操守的滑坡可能导致腐败案件滋生。近年来,金融领域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表明,个别从业人员正是因为突破了职业操守底线,才陷入腐败泥潭。若任其发展,将侵蚀行业风气,损害队伍形象。
专业能力的提升将失去方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倡导 "守正创新",要求从业人员在坚守本源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素养。无论是科技金融的创新实践,还是风险防控的技术升级,都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引。若创新脱离 "守正" 的前提,可能导致金融科技被用于规避监管、炒作投机,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这种 "创新异化" 将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文化自觉守护金融强国的精神根基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的精神脉络与行为准则。从历史维度看,它是红色金融传统与中华优秀金融智慧的当代传承;从现实维度看,它是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保障;从未来维度看,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文化支撑。
守不住这一文化根基,金融领域失去的不仅是历史记忆和精神认同,更是功能定位的迷失与风险防控的失效;不仅是队伍凝聚力的弱化,更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根基动摇。因此,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是可选议题,而是必尽之责 —— 它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将 "五要五不" 转化为具体规则,通过教育引导将文化理念内化为行为自觉,通过实践创新让金融文化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彰显生命力。
唯有以文化自觉守护金融的 "根与魂",才能确保中国金融业在复杂变局中行稳致远,为建设金融强国筑牢不可动摇的精神根基。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浦发银行,一张冲破 "围城" 的金融名片
2025年08月04日 10时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