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发银行,一张冲破 "围城" 的金融名片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8月04日 10时35分

浦发银行-5.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当银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深水期、同质化竞争的胶着期,浦发银行正以 "数智化" 战略为利刃,劈开传统金融的 "围城"。从2025年全行年中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到各分行落地的创新实践,这家诞生于浦东开发开放浪潮中的金融机构,正通过技术穿透、生态重构与服务下沉,重新定义商业银行的价值边界,打造一张具有破圈效应的金融名片。


破壁之基:数智化战略的 "四位一体" 突破


传统商业银行的 "围城",本质是由技术壁垒、数据孤岛与流程惯性构成的发展桎梏。浦发银行2024年启动的 "数智化" 战略,以 "五数建设" 为框架,构建起算力、算法、平台、知识 "四位一体" 的智能基座,为破局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算力层面,全栈国产化千卡算力集群的建成,使大规模模型训练成为可能;算法层面形成的大小模型融合矩阵,通过智能中枢实现AI组件的动态调度,已支撑超过200个数字员工应用场景落地。这种技术架构的革新,打破了金融科技 "点状创新" 的局限,实现了从工具应用到体系重构的跃升。


更为关键的是,浦发银行首推的企业级知识资产体系,将散落的业务经验与数据洞察凝练为千亿级知识资产库,并建立全流程管理的 "保鲜" 机制。这种知识沉淀与复用能力,使AI应用摆脱了 "重复开发、各自为战" 的困境,在智慧营销、智能风控等五大领域形成系统性突破。厦门分行落地的科创企业并购贷款业务,从受理到审批仅用6个工作日,正是数智化审批流程突破传统时效壁垒的例证。


破壁之径:五大赛道的差异化深耕


突破同质化竞争的 "围城",需要在战略赛道上建立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浦发银行锚定的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 "五大赛道",并非简单的业务划分,而是通过地域渗透与产业深耕形成的立体突破网络。


在科技金融领域,福州分行近100亿元的贷款余额与13%的年增长率,折射出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的战略定力。为福建某光电企业提供的500万元授信,在其A轮融资后关键期注入资金,展现了银行服务从 "锦上添花" 到 "雪中送炭" 的角色转变。更具突破性的是太原分行推出的 "浦数智融" 产品,为山西某电子商务公司提供430万元数据资产质押授信,将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转化为融资信用,打破了传统抵押物的桎梏。


供应链金融的破圈,则体现在郑州分行与白象食品的合作中。通过 "浦链通" 数字化平台,1.6亿元的年度支持金额穿透至上游面粉加工、调味品生产等环节,使金融服务沿着产业链条实现 "毛细血管" 级渗透。这种基于真实交易数据的信用传递,打破了中小企业 "融资难" 的围城,截至2025年6月,福州分行近100亿元普惠贷款余额、3.15%的累放利率,印证了数智化手段在降本增效中的实际成效。


跨境金融的突破更显战略纵深。海口分行创新的 "离岸直贷+外债额度" 模式,使海南科技企业便捷获取境外低成本资金,其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同比71%的增速,彰显了自贸港政策与金融创新的乘数效应。厦门分行构建的 "离岸+自贸+在岸" 账户体系,为跨国企业提供的跨境并购服务,以及累计超1亿美元的进口押汇投放,均体现了从单点服务到生态赋能的跨越。


破壁之境:从金融服务到价值共生的生态重构


冲破金融 "围城" 的最高境界,是构建开放共生的新生态。浦发银行通过客户生态、平台生态、科技生态和数据生态的四维建设,正在形成 "热带雨林" 式的数智协同模式。


与上海数据集团的战略合作、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 应用规划白皮书》,显示出银行跳出传统业务边界,成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郑州分行在 "宇通设备贷" 场景中,通过 "浦惠来了"APP实现对360余户终端用户的精准服务,这种 "核心企业+金融科技+终端客户" 的生态模式,打破了银行服务的时空限制。


绿色金融领域的生态构建同样可圈可点。太原分行267亿元的绿色信贷余额,不仅体现在为光伏企业提供的1.44亿元贷款上,更通过承办 "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大会",搭建起政企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其发放的20亿元煤电行业低碳转型贷款,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实现了从资金供给到转型赋能的质变。


在消费端,浦发银行联合Visa推出的 "上海之夏" 系列服务,覆盖支付便利、消费优惠等场景,惠及超1亿客群。这种深度融入城市消费生态的实践,打破了金融产品与生活场景的隔阂,使银行服务从 "交易中介" 转变为 "生活伙伴"。


破壁之思:金融为民的本质回归


所有技术与模式的创新,最终都要回归金融服务的本源。浦发银行的破圈之路,始终以 "金融为民" 为指引,在养老金融、适老化服务等领域展现出温度与深度。


福州分行的 "银龄生活驿站" 通过健康管理、智能设备教学等活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太原分行构建的 "六位一体" 个人养老服务体系,将金融服务延伸至银发群体的全生命周期。这些实践打破了金融服务 "重流量轻民生" 的围城,彰显了商业银行的社会价值。


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称,从外滩12号的 "百年大楼" 到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浦发银行的破圈之旅,既是对浦东开发开放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探索。其经验表明,商业银行冲破 "围城" 的关键,不在于颠覆式创新的惊鸿一瞥,而在于将战略定力转化为持续突破的耐力——以数智化技术穿透传统壁垒,以生态化思维重构服务边界,最终在服务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名片。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浦发银行,一张冲破 "围城" 的金融名片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8月04日 10时35分

浦发银行-5.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当银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深水期、同质化竞争的胶着期,浦发银行正以 "数智化" 战略为利刃,劈开传统金融的 "围城"。从2025年全行年中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到各分行落地的创新实践,这家诞生于浦东开发开放浪潮中的金融机构,正通过技术穿透、生态重构与服务下沉,重新定义商业银行的价值边界,打造一张具有破圈效应的金融名片。


破壁之基:数智化战略的 "四位一体" 突破


传统商业银行的 "围城",本质是由技术壁垒、数据孤岛与流程惯性构成的发展桎梏。浦发银行2024年启动的 "数智化" 战略,以 "五数建设" 为框架,构建起算力、算法、平台、知识 "四位一体" 的智能基座,为破局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算力层面,全栈国产化千卡算力集群的建成,使大规模模型训练成为可能;算法层面形成的大小模型融合矩阵,通过智能中枢实现AI组件的动态调度,已支撑超过200个数字员工应用场景落地。这种技术架构的革新,打破了金融科技 "点状创新" 的局限,实现了从工具应用到体系重构的跃升。


更为关键的是,浦发银行首推的企业级知识资产体系,将散落的业务经验与数据洞察凝练为千亿级知识资产库,并建立全流程管理的 "保鲜" 机制。这种知识沉淀与复用能力,使AI应用摆脱了 "重复开发、各自为战" 的困境,在智慧营销、智能风控等五大领域形成系统性突破。厦门分行落地的科创企业并购贷款业务,从受理到审批仅用6个工作日,正是数智化审批流程突破传统时效壁垒的例证。


破壁之径:五大赛道的差异化深耕


突破同质化竞争的 "围城",需要在战略赛道上建立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浦发银行锚定的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 "五大赛道",并非简单的业务划分,而是通过地域渗透与产业深耕形成的立体突破网络。


在科技金融领域,福州分行近100亿元的贷款余额与13%的年增长率,折射出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的战略定力。为福建某光电企业提供的500万元授信,在其A轮融资后关键期注入资金,展现了银行服务从 "锦上添花" 到 "雪中送炭" 的角色转变。更具突破性的是太原分行推出的 "浦数智融" 产品,为山西某电子商务公司提供430万元数据资产质押授信,将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转化为融资信用,打破了传统抵押物的桎梏。


供应链金融的破圈,则体现在郑州分行与白象食品的合作中。通过 "浦链通" 数字化平台,1.6亿元的年度支持金额穿透至上游面粉加工、调味品生产等环节,使金融服务沿着产业链条实现 "毛细血管" 级渗透。这种基于真实交易数据的信用传递,打破了中小企业 "融资难" 的围城,截至2025年6月,福州分行近100亿元普惠贷款余额、3.15%的累放利率,印证了数智化手段在降本增效中的实际成效。


跨境金融的突破更显战略纵深。海口分行创新的 "离岸直贷+外债额度" 模式,使海南科技企业便捷获取境外低成本资金,其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同比71%的增速,彰显了自贸港政策与金融创新的乘数效应。厦门分行构建的 "离岸+自贸+在岸" 账户体系,为跨国企业提供的跨境并购服务,以及累计超1亿美元的进口押汇投放,均体现了从单点服务到生态赋能的跨越。


破壁之境:从金融服务到价值共生的生态重构


冲破金融 "围城" 的最高境界,是构建开放共生的新生态。浦发银行通过客户生态、平台生态、科技生态和数据生态的四维建设,正在形成 "热带雨林" 式的数智协同模式。


与上海数据集团的战略合作、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 应用规划白皮书》,显示出银行跳出传统业务边界,成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郑州分行在 "宇通设备贷" 场景中,通过 "浦惠来了"APP实现对360余户终端用户的精准服务,这种 "核心企业+金融科技+终端客户" 的生态模式,打破了银行服务的时空限制。


绿色金融领域的生态构建同样可圈可点。太原分行267亿元的绿色信贷余额,不仅体现在为光伏企业提供的1.44亿元贷款上,更通过承办 "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大会",搭建起政企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其发放的20亿元煤电行业低碳转型贷款,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实现了从资金供给到转型赋能的质变。


在消费端,浦发银行联合Visa推出的 "上海之夏" 系列服务,覆盖支付便利、消费优惠等场景,惠及超1亿客群。这种深度融入城市消费生态的实践,打破了金融产品与生活场景的隔阂,使银行服务从 "交易中介" 转变为 "生活伙伴"。


破壁之思:金融为民的本质回归


所有技术与模式的创新,最终都要回归金融服务的本源。浦发银行的破圈之路,始终以 "金融为民" 为指引,在养老金融、适老化服务等领域展现出温度与深度。


福州分行的 "银龄生活驿站" 通过健康管理、智能设备教学等活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太原分行构建的 "六位一体" 个人养老服务体系,将金融服务延伸至银发群体的全生命周期。这些实践打破了金融服务 "重流量轻民生" 的围城,彰显了商业银行的社会价值。


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称,从外滩12号的 "百年大楼" 到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浦发银行的破圈之旅,既是对浦东开发开放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探索。其经验表明,商业银行冲破 "围城" 的关键,不在于颠覆式创新的惊鸿一瞥,而在于将战略定力转化为持续突破的耐力——以数智化技术穿透传统壁垒,以生态化思维重构服务边界,最终在服务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名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