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坊银行的违规案例为同类机构敲响警钟
来源:金透社 2025年07月31日 08时55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廊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七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195.7万元,时任合规副总监朱某红、内控合规部副总经理裴某红、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马某分别被处以 2 万元罚款。这一处罚事件折射出地方银行在合规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漏洞。
多维违规暴露治理短板
此次廊坊银行触犯的七类违规行为涵盖金融统计、账户管理、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明显的 “多点散发” 特征。其中,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规定可能影响宏观调控数据的准确性,而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则直接干扰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在反洗钱领域,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及报送大额交易报告,反映出该行在风险防控前端环节的失守。
从业务条线看,金融科技部负责人被追责,与违反金融科技管理规定的违法事实形成对应,暗示该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可能存在技术合规与业务发展失衡的问题。这种跨部门、多领域的违规态势,远超单一业务失误的范畴,暴露出内控体系未能形成有效闭环。
监管高压下的典型案例
此次处罚发生在银行业强监管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罚单数量同比增长80%,罚款金额达1.01亿元,同比增幅超53%。尽管廊坊银行195.7万元的罚款金额在行业内不属于顶格处罚,但其违规事项的多样性,在地方银行中具有代表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廊坊银行首次因合规问题受罚。2017年底,该行曾因掩盖同业投资业务实质等问题被罚款60万元,相关责任人同步受追责。时隔多年再度出现多项违规,说明其合规文化建设存在持续性缺陷。对比两次处罚可见,违规领域从传统同业业务扩展至金融科技、反洗钱等新兴领域,反映出随着业务范围扩大,风险点也在同步增加。
问责机制与整改实效的拷问
此次处罚对三位中层管理人员各处以2万元罚款,与195.7万元的机构处罚形成呼应,体现了 “双罚制” 在金融监管中的常态化应用。但从问责力度看,个人处罚金额仅为机构罚款的1%左右,其惩戒威慑作用有待观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整改的有效性。金融科技管理、信用信息管理等领域的违规,涉及系统建设、流程重构等长效工作,而非短期突击整改可解决。例如,违反信用信息采集规定可能导致征信数据失真,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定价基础。监管部门后续需关注该行是否建立违规问题台账,以及整改措施的可验证性。
地方银行合规建设的路径反思
廊坊银行的案例为同类机构敲响警钟。在银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地方银行若过度追求业务扩张而忽视合规底线,将面临更大经营风险。参考行业实践,构建 “三道防线” 协同机制尤为关键:业务部门需强化前端风险识别,合规部门应提升事中监测能力,审计部门要加强事后问责力度。
从监管趋势看,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实施,金融科技合规、数据安全等领域的监管要求将持续细化。地方银行需平衡科技赋能与风险防控的关系,避免因系统漏洞引发合规风险。此次廊坊银行在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违规,或与其数字化转型中制度建设滞后有关。
此次处罚事件不仅是对廊坊银行的警示,更反映出监管部门对银行业 “全面合规” 的刚性要求。地方银行唯有将合规理念嵌入业务全流程,建立动态更新的风险防控体系,才能在严监管环境中行稳致远。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需通过 “处罚 + 指导” 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地方银行筑牢合规防线,为区域金融稳定提供保障。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中央汇金接过财政部受让中国农再的90亿股股份
2025年07月31日 15时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