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十省(区、市)银行业协会共同倡议协同发展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7月31日 08时35分
2025年7月24日至25日,西安迎来一场关乎西部银行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会议。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陕西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银行业协会代表,及部分地市级协会的70余位参与者,在陕西省银行业协会组织的研讨交流会上,共同签署了涵盖七个协同领域的合作倡议。这场以 “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协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为主题的会议,标志着西部银行业区域协作进入制度化推进新阶段。
党建引领与专业赋能的双轮驱动
会议在议程设置上凸显了政治引领与专业建设的双重考量。陕西师范大学王晓荣教授关于延安精神的专题辅导,将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等红色基因注入行业协会治理体系。这种精神赋能与民政部专家何国科律师的规范管理授课形成呼应 —— 前者为协会建设提供价值坐标,后者则从社会团体法律属性、内部治理等实操层面提供指引,共同构建起 “精神引领 + 制度保障” 的治理框架。
这种组合设计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当前西部各省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如四川银行业资产规模达16.86 万亿元位居西部第一,而西藏银行业总资产尚不足万亿,区域差异要求协会在协同中既要统一政治导向,又需兼顾各地实际。延安精神中 “实事求是” 的精髓,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七大协同领域的现实逻辑
签署的共同倡议聚焦七个协同维度,每一项都直指西部银行业发展的痛点与机遇:
信息共享协同可破解跨省企业信用信息碎片化问题,参考长三角联合授信中 “统一授信条件” 的经验,西部可建立区域企业信用评价互认机制;
服务会员协同针对中小银行资源不足的短板,如青海、宁夏等地法人银行可通过共享四川、重庆的金融科技平台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
纠纷调解协同则能提升区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效能,目前西部跨省金融纠纷平均处理周期较东部长30%,协同机制有望缩短这一流程;
助力监管协同响应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跨省监管协作的要求,尤其在影子银行排查、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等领域可形成合力。
在新疆能源项目融资、西南水电开发等跨省经济活动中,这些协同领域已显现出迫切性。例如,川滇两省在金沙江流域水电项目开发中,银行信贷支持曾因审批标准不统一出现效率损耗,而 “行业自律协同” 可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
西部特色协同路径的破局意义
与长三角的 “授信一体化”、京津冀的 “农银通” 等成熟模式相比,西部十省的协同倡议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以协会为枢纽的非政府主导模式,更适合市场化程度不均衡的西部现状。陕西协会专职副会长张泰臻在欢迎辞中强调的 “集思广益”,恰是这种去中心化协作的精髓;
二是将党建引领嵌入协同机制,通过王晓荣教授阐释的 “延安精神时代价值”,强化区域合作的政治凝聚力;
三是立足 “一带一路” 建设前沿,七个协同领域中 “资源共享协同” 特别包含了跨境金融服务经验交流,为西部银行参与沿边经贸提供支持。
从数据看,这种协同潜力巨大。2024年四川银行业贷款余额达11.81 万亿元,同比增长11.08%,而甘青宁新四省区合计贷款增速不足8%,区域内资金配置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 “服务会员协同” 中的信贷资源统筹,有望引导富余地区资金流向西北能源基地、西南自贸区等重点区域。
挑战与深化方向
倡议落地仍面临三重考验:一是西部省域经济差异大,如重庆银行业不良率1.2% 与甘肃的2.8% 形成反差,统一自律标准需平衡灵活性与严肃性;二是跨省数据共享涉及隐私保护与安全合规,需建立分级分类的信息交换规则;三是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缺乏强制执行力,需通过中国银行业协会张嵩副主任所强调的 “提质增效” 机制建设,增强协同约束力。
未来深化路径可着眼三点:借鉴长三角联合授信中的 “主办行制度”,在西部重大项目中建立牵头银行机制;将延安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 “金融为民” 的具体指标,如区域内小微企业首贷办理时间压缩目标;参照京津冀 “外汇交易协同” 模式,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开展跨境结算合作。
此次十省协会协同倡议,既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金融回应,也是西部银行业应对行业转型的集体探索。在党建引领与专业治理的双重保障下,这种跨越地理阻隔的协作网络,终将推动金融资源更高效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中央汇金接过财政部受让中国农再的90亿股股份
2025年07月31日 15时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