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政策为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了信心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7月15日 15时50分

2020-人民币-4.jpg


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自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 以来,半年时间里,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数据呈现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良好态势。这些积极变化不仅为实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的经营信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筑牢了基础。

总量增长与成本下降:信心的 “压舱石”

2025年上半年,金融总量的稳步扩张为市场活力释放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22.8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4.74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4.6%,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保持适配。这种总量上的充裕,让市场主体感受到 “金融活水” 的持续滋养,从根本上缓解了 “资金荒” 的担忧。

更关键的是,融资成本的持续下行直接减轻了企业负担,成为提振信心的 “强心剂”。据央行披露,1至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3%,较上年同期降低4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同比降低60个基点。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普惠小微贷款利率的持续走低,叠加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政策支持,有效破解了 “融资贵” 难题。广东某农商银行的数据显示,通过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降部分传导至企业,叠加财政贴息,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用款提款意愿逐步增强 —— 这正是融资成本下降转化为市场信心的生动体现。

结构优化与需求回暖:信心的 “晴雨表”

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反映出金融资源正精准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进一步夯实了市场信心。从6月数据看,企业中长期贷款结束同比少增态势,成为当月金融数据的一大亮点,这意味着企业扩大投资、升级设备的意愿在增强;居民信贷也呈现改善迹象,短贷和中长贷均小幅多增,与“618”促销、暑期出行等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形成呼应。

政府债券的发力更是为市场注入了稳定预期。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增4.32万亿元,6月单月净融资约1.35万亿元。尽管短期内对贷款规模存在一定替代效应,但长期来看,政府债券融资有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畅通资金循环,为基建投资、民生项目等提供持续资金支持。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在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更能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而政府债券的大幅增长,恰恰体现了政策稳增长的决心,给市场吃下 “定心丸”。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进一步增强了重点领域的信心。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签约合同金额达1.74万亿元,企业可随时提款使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新工具的推出,为消费市场回暖提供了金融支撑。这种 “精准画像” 式的支持,让科技创新企业、消费领域经营者等感受到政策的针对性,从而更有底气扩大经营。

政策协同与预期引导:信心的 “稳定器”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形成了“1+1>2”的效果,持续稳固市场信心。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直接减轻企业负担,货币政策则通过低成本资金支持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减税 + 低息” 的叠加效应显著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例如,家电、汽车 “以旧换新” 政策的持续发力,与消费信贷的支持相结合,带动相关行业生产、销售回暖,让企业看到了需求复苏的曙光。

央行对政策的清晰沟通和预期引导,同样是稳定信心的关键。央行明确表示 “已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并强调下阶段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把握力度和节奏。这种 “稳预期、强承诺” 的表态,减少了市场对政策转向的担忧,让企业敢于规划长期经营。正如市场人士观察到的,随着政策信号的明确,工业生产、设备更新等领域有所回暖,社会预期逐步改善,有效信贷需求正在加速释放。

未来展望:信心将在政策延续中持续增强

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延续性和针对性将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央行明确结构性工具将继续坚持 “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原则,在支持 “五篇大文章” 基础上,突出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主线。预计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等将进一步发力,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更多支持;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工具的效果将持续释放,推动消费市场进一步复苏。

同时,物价的合理回升有望成为信心的又一支撑。6月CPI同比由降转涨,核心CPI继续回升,显示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正在显效。随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推进,内需不足的问题将逐步缓解,供需良性循环加快形成,物价有望向合理水平回归,这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盈利预期和经营信心。

总体来看,“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实施半年来,通过总量保障、成本下降、结构优化、预期引导等多重举措,已经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这种信心不仅体现在信贷需求的回暖、投资意愿的增强上,更体现在对未来经济回升向好的稳定预期上。随着后续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市场活力将被持续激发,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货币政策为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了信心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7月15日 15时50分

2020-人民币-4.jpg


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自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 以来,半年时间里,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数据呈现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良好态势。这些积极变化不仅为实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的经营信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筑牢了基础。

总量增长与成本下降:信心的 “压舱石”

2025年上半年,金融总量的稳步扩张为市场活力释放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22.8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4.74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4.6%,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保持适配。这种总量上的充裕,让市场主体感受到 “金融活水” 的持续滋养,从根本上缓解了 “资金荒” 的担忧。

更关键的是,融资成本的持续下行直接减轻了企业负担,成为提振信心的 “强心剂”。据央行披露,1至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3%,较上年同期降低4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同比降低60个基点。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普惠小微贷款利率的持续走低,叠加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政策支持,有效破解了 “融资贵” 难题。广东某农商银行的数据显示,通过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降部分传导至企业,叠加财政贴息,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用款提款意愿逐步增强 —— 这正是融资成本下降转化为市场信心的生动体现。

结构优化与需求回暖:信心的 “晴雨表”

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反映出金融资源正精准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进一步夯实了市场信心。从6月数据看,企业中长期贷款结束同比少增态势,成为当月金融数据的一大亮点,这意味着企业扩大投资、升级设备的意愿在增强;居民信贷也呈现改善迹象,短贷和中长贷均小幅多增,与“618”促销、暑期出行等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形成呼应。

政府债券的发力更是为市场注入了稳定预期。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增4.32万亿元,6月单月净融资约1.35万亿元。尽管短期内对贷款规模存在一定替代效应,但长期来看,政府债券融资有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畅通资金循环,为基建投资、民生项目等提供持续资金支持。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在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更能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而政府债券的大幅增长,恰恰体现了政策稳增长的决心,给市场吃下 “定心丸”。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进一步增强了重点领域的信心。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签约合同金额达1.74万亿元,企业可随时提款使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新工具的推出,为消费市场回暖提供了金融支撑。这种 “精准画像” 式的支持,让科技创新企业、消费领域经营者等感受到政策的针对性,从而更有底气扩大经营。

政策协同与预期引导:信心的 “稳定器”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形成了“1+1>2”的效果,持续稳固市场信心。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直接减轻企业负担,货币政策则通过低成本资金支持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减税 + 低息” 的叠加效应显著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例如,家电、汽车 “以旧换新” 政策的持续发力,与消费信贷的支持相结合,带动相关行业生产、销售回暖,让企业看到了需求复苏的曙光。

央行对政策的清晰沟通和预期引导,同样是稳定信心的关键。央行明确表示 “已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并强调下阶段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把握力度和节奏。这种 “稳预期、强承诺” 的表态,减少了市场对政策转向的担忧,让企业敢于规划长期经营。正如市场人士观察到的,随着政策信号的明确,工业生产、设备更新等领域有所回暖,社会预期逐步改善,有效信贷需求正在加速释放。

未来展望:信心将在政策延续中持续增强

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延续性和针对性将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央行明确结构性工具将继续坚持 “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原则,在支持 “五篇大文章” 基础上,突出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主线。预计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等将进一步发力,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更多支持;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工具的效果将持续释放,推动消费市场进一步复苏。

同时,物价的合理回升有望成为信心的又一支撑。6月CPI同比由降转涨,核心CPI继续回升,显示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正在显效。随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推进,内需不足的问题将逐步缓解,供需良性循环加快形成,物价有望向合理水平回归,这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盈利预期和经营信心。

总体来看,“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实施半年来,通过总量保障、成本下降、结构优化、预期引导等多重举措,已经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这种信心不仅体现在信贷需求的回暖、投资意愿的增强上,更体现在对未来经济回升向好的稳定预期上。随着后续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市场活力将被持续激发,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