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家央行行长的 “悄悄话”,藏着影响全球钱包的密码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7月03日 16时20分

屏幕快照 2018-03-24 20.45.44.png


金透财经 | 何圳


全球货币政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英国央行行长贝利、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等五家央行负责人齐聚,就当前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展开深度讨论,释放出一系列影响全球金融格局的重要信号。

美联储的困境:关税阴影下的政策权衡

鲍威尔在论坛上明确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严重干扰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路径。若未受关税冲击,美联储本可更早启动降息并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当前,美国通胀预期因关税政策显著上升,几乎所有预测均显示通胀压力加剧,这迫使美联储在维持利率与防范滞胀风险之间艰难平衡。尽管特朗普持续施压要求降息,但鲍威尔强调美联储将保持独立性,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7月降息与否取决于6月通胀和就业数据的最终表现。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更可能在9月降息,核心依据包括:5月就业数据表现尚可、通胀仍偏离2% 目标值,以及关税对通胀的影响仍需时间验证。若7月意外降息,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 美元指数或进一步下跌,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上涨,而股市将呈现 “宽松交易” 与 “衰退交易” 并存的矛盾局面。

货币政策分化:美欧日的不同路径

此次论坛凸显了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显著分化。美联储因通胀压力暂缓降息,而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则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

日本央行加息预期持续升温。2025年5月日本核心CPI 同比上涨3.7%,远超2% 的政策目标,第二季度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升至13,创市场预期新高。尽管美国关税政策对日本出口造成压力,但工资上涨推动的内需扩张和经济韧性为加息提供了支撑。植田和男明确表示,若经济数据符合预期,日本央行将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以遏制输入性通胀并稳定国债市场。然而,美日利差收窄可能引发套利资本平仓,导致日元升值和全球资本流动波动。

欧洲央行则在经济疲软与通胀黏性之间艰难平衡。欧元区面临增长乏力和通胀居高不下的双重困境,拉加德强调需在降息与防范欧元动荡之间找到平衡点。德国财政扩张政策虽强化了欧元基本面,但欧元区资本市场碎片化、缺乏统一安全资产等结构性问题仍制约其国际化进程。

韩国央行在论坛上虽未明确表态,但结合其3月降息背景(因财政政策受限和外部风险),李昌镛在政策声明中提到的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信心疲弱,暗示其可能继续采取宽松政策以应对外部冲击。

美元困境:信用根基动摇与 “去美元化” 加速

美元问题成为论坛焦点。上半年美元指数暴跌10.79%,创1973年以来最大跌幅,反映出市场对美元信用基础的重新评估。三大因素主导了这一趋势: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9月降息概率达92.1%)、美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引发的债务危机担忧,以及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 “去美元化” 进程。

尽管美元仍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8%,但其霸权地位正经历边际衰落。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扭转去工业化趋势,却与维持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目标产生矛盾,加速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信用的质疑。拉加德指出,欧元若能完成必要改革,可能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但这一过程需要长期努力。与此同时,黄金、数字货币等资产在国际储备中的角色逐渐提升,中长期 “去美元化” 趋势难以逆转。

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与挑战

五家央行的政策分化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美联储降息与日本央行加息的组合可能引发大规模套利资本撤离美元资产,转而流向日元和新兴市场,加剧跨境资本波动。日本出口部门在日元升值和关税双重压力下,可能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进一步改变全球产业链布局。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美元走弱和资本流入虽带来短期机遇,但需警惕美联储政策转向和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资金回流。欧洲央行若启动降息,可能通过流动性外溢影响新兴市场汇率和资产价格,而欧元区改革进展将决定其能否有效承接美元份额。

五家央行行长的聚会不仅是政策讨论的平台,更是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缩影。美联储的审慎、日本央行的鹰派、欧洲央行的平衡,以及美元信用的边际衰落,共同勾勒出一幅复杂多变的全球货币政策图景。在关税冲击与债务风险交织的背景下,各国央行需在短期稳定与长期改革之间找到平衡,而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已进入不可逆的进程。未来,政策协同、结构性改革与市场适应性将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而美元霸权的松动与多极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将深刻影响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路径。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五家央行行长的 “悄悄话”,藏着影响全球钱包的密码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7月03日 16时20分

屏幕快照 2018-03-24 20.45.44.png


金透财经 | 何圳


全球货币政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英国央行行长贝利、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等五家央行负责人齐聚,就当前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展开深度讨论,释放出一系列影响全球金融格局的重要信号。

美联储的困境:关税阴影下的政策权衡

鲍威尔在论坛上明确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严重干扰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路径。若未受关税冲击,美联储本可更早启动降息并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当前,美国通胀预期因关税政策显著上升,几乎所有预测均显示通胀压力加剧,这迫使美联储在维持利率与防范滞胀风险之间艰难平衡。尽管特朗普持续施压要求降息,但鲍威尔强调美联储将保持独立性,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7月降息与否取决于6月通胀和就业数据的最终表现。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更可能在9月降息,核心依据包括:5月就业数据表现尚可、通胀仍偏离2% 目标值,以及关税对通胀的影响仍需时间验证。若7月意外降息,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 美元指数或进一步下跌,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上涨,而股市将呈现 “宽松交易” 与 “衰退交易” 并存的矛盾局面。

货币政策分化:美欧日的不同路径

此次论坛凸显了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显著分化。美联储因通胀压力暂缓降息,而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则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

日本央行加息预期持续升温。2025年5月日本核心CPI 同比上涨3.7%,远超2% 的政策目标,第二季度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升至13,创市场预期新高。尽管美国关税政策对日本出口造成压力,但工资上涨推动的内需扩张和经济韧性为加息提供了支撑。植田和男明确表示,若经济数据符合预期,日本央行将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以遏制输入性通胀并稳定国债市场。然而,美日利差收窄可能引发套利资本平仓,导致日元升值和全球资本流动波动。

欧洲央行则在经济疲软与通胀黏性之间艰难平衡。欧元区面临增长乏力和通胀居高不下的双重困境,拉加德强调需在降息与防范欧元动荡之间找到平衡点。德国财政扩张政策虽强化了欧元基本面,但欧元区资本市场碎片化、缺乏统一安全资产等结构性问题仍制约其国际化进程。

韩国央行在论坛上虽未明确表态,但结合其3月降息背景(因财政政策受限和外部风险),李昌镛在政策声明中提到的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信心疲弱,暗示其可能继续采取宽松政策以应对外部冲击。

美元困境:信用根基动摇与 “去美元化” 加速

美元问题成为论坛焦点。上半年美元指数暴跌10.79%,创1973年以来最大跌幅,反映出市场对美元信用基础的重新评估。三大因素主导了这一趋势: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9月降息概率达92.1%)、美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引发的债务危机担忧,以及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 “去美元化” 进程。

尽管美元仍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8%,但其霸权地位正经历边际衰落。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扭转去工业化趋势,却与维持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目标产生矛盾,加速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信用的质疑。拉加德指出,欧元若能完成必要改革,可能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但这一过程需要长期努力。与此同时,黄金、数字货币等资产在国际储备中的角色逐渐提升,中长期 “去美元化” 趋势难以逆转。

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与挑战

五家央行的政策分化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美联储降息与日本央行加息的组合可能引发大规模套利资本撤离美元资产,转而流向日元和新兴市场,加剧跨境资本波动。日本出口部门在日元升值和关税双重压力下,可能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进一步改变全球产业链布局。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美元走弱和资本流入虽带来短期机遇,但需警惕美联储政策转向和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资金回流。欧洲央行若启动降息,可能通过流动性外溢影响新兴市场汇率和资产价格,而欧元区改革进展将决定其能否有效承接美元份额。

五家央行行长的聚会不仅是政策讨论的平台,更是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缩影。美联储的审慎、日本央行的鹰派、欧洲央行的平衡,以及美元信用的边际衰落,共同勾勒出一幅复杂多变的全球货币政策图景。在关税冲击与债务风险交织的背景下,各国央行需在短期稳定与长期改革之间找到平衡,而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已进入不可逆的进程。未来,政策协同、结构性改革与市场适应性将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而美元霸权的松动与多极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将深刻影响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路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