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银行的严重性违规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深思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5月16日 11时44分

截屏2025-05-16 11.00.50.png

金透财经 | 王剑


2024年5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邢台监管分局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引发市场关注。邢台银行因多项贷款业务违规被合计罚款465万元,涉及8名分支机构及部门负责人被警告或罚款。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地方性中小银行在合规管理中的深层问题,也为行业敲响了风险管控的警钟。

违规行为剖析:从操作漏洞到制度性缺陷

根据处罚信息,邢台银行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失效。“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信贷风险防控的核心环节,但邢台银行北围支行、广宗支行等四家分支机构因该制度落实不到位被罚,时任支行行长均被警告。数据显示,仅因这一项违规,银行即被罚150万元,占罚款总额的32%。

资金空转套利扰乱市场秩序。南和支行、衡水分行等四家机构通过违规操作进行套利交易,反映出部分分支机构存在以短期收益为导向的经营倾向。此类行为不仅虚增业务规模,更可能引发金融系统内的风险传导。

风险分类与不良管理失责。该行因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不良贷款管理不审慎被重罚285万元,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赵丽辉个人被罚5万元。这一处罚直指银行资产质量真实性存疑,可能掩盖实际信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邢台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因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力被罚30万元,暴露出中小银行在跨区域扩张中合规意识的薄弱。2023年监管部门数据显示,近三年因异地展业违规被罚的中小银行机构占比达21%,表明这是行业普遍性痛点。

中小银行的共性困境与监管趋势

邢台银行的案例并非孤例。据统计,2023年全国中小银行合计收到监管罚单超800张,罚没金额逾15亿元,其中信贷管理类违规占比达67%。这些数据折射出中小银行面临的三大挑战:

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分支机构“重业绩、轻合规”倾向明显,总行对基层管控力不足。邢台银行四家支行同时出现同类违规,表明总行层面的制度监督存在系统性漏洞。

风险抵御能力薄弱:根据央行《202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2.89%)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62%),而拨备覆盖率(156%)低于商业银行均值(205%)。风险分类失真将进一步削弱风险缓释能力。

创新业务风险叠加:小微信贷、异地展业等战略扩张中,部分银行以突破监管红线为代价换取规模增长。邢台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处罚正是这一矛盾的具象化体现。

监管层面,近年政策持续收紧。2024年4月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明确要求“严格资产风险分类”,银保监会同期启动的“巩固治乱象成果”专项行动,将信贷管理、影子银行等列为重点领域。邢台银行的高额罚单恰是监管从严的信号。

破局路径:合规与发展的再平衡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需从邢台银行案例中汲取三重启示:

构建穿透式合规管理体系。建立总行垂直管理的合规审计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分支机构业务,将合规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如宁波某城商行通过“AI+大数据”风控系统,使信贷违规率下降40%。

重塑风险管理逻辑。摒弃“规模至上”思维,建立动态风险预警机制。可参考台州银行“三看三不看”(看现金流、看社会评价、看劳动意愿)小微风控模式,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

审慎推进战略转型。跨区域展业需严格遵循持牌经营原则,小微信贷应聚焦本地客群。如浙江网商银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评估农户资产,在合规框架内实现业务创新。

此次邢台银行的处罚,本质上是中小银行粗放发展模式的缩影。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背景下,唯有将合规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方能在严监管时代行稳致远。监管部门强化问责的同时,更需引导中小银行找准差异化定位,从根本上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邢台银行的严重性违规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深思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5月16日 11时44分

截屏2025-05-16 11.00.50.png

金透财经 | 王剑


2024年5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邢台监管分局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引发市场关注。邢台银行因多项贷款业务违规被合计罚款465万元,涉及8名分支机构及部门负责人被警告或罚款。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地方性中小银行在合规管理中的深层问题,也为行业敲响了风险管控的警钟。

违规行为剖析:从操作漏洞到制度性缺陷

根据处罚信息,邢台银行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失效。“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信贷风险防控的核心环节,但邢台银行北围支行、广宗支行等四家分支机构因该制度落实不到位被罚,时任支行行长均被警告。数据显示,仅因这一项违规,银行即被罚150万元,占罚款总额的32%。

资金空转套利扰乱市场秩序。南和支行、衡水分行等四家机构通过违规操作进行套利交易,反映出部分分支机构存在以短期收益为导向的经营倾向。此类行为不仅虚增业务规模,更可能引发金融系统内的风险传导。

风险分类与不良管理失责。该行因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不良贷款管理不审慎被重罚285万元,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赵丽辉个人被罚5万元。这一处罚直指银行资产质量真实性存疑,可能掩盖实际信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邢台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因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力被罚30万元,暴露出中小银行在跨区域扩张中合规意识的薄弱。2023年监管部门数据显示,近三年因异地展业违规被罚的中小银行机构占比达21%,表明这是行业普遍性痛点。

中小银行的共性困境与监管趋势

邢台银行的案例并非孤例。据统计,2023年全国中小银行合计收到监管罚单超800张,罚没金额逾15亿元,其中信贷管理类违规占比达67%。这些数据折射出中小银行面临的三大挑战:

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分支机构“重业绩、轻合规”倾向明显,总行对基层管控力不足。邢台银行四家支行同时出现同类违规,表明总行层面的制度监督存在系统性漏洞。

风险抵御能力薄弱:根据央行《202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2.89%)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62%),而拨备覆盖率(156%)低于商业银行均值(205%)。风险分类失真将进一步削弱风险缓释能力。

创新业务风险叠加:小微信贷、异地展业等战略扩张中,部分银行以突破监管红线为代价换取规模增长。邢台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处罚正是这一矛盾的具象化体现。

监管层面,近年政策持续收紧。2024年4月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明确要求“严格资产风险分类”,银保监会同期启动的“巩固治乱象成果”专项行动,将信贷管理、影子银行等列为重点领域。邢台银行的高额罚单恰是监管从严的信号。

破局路径:合规与发展的再平衡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需从邢台银行案例中汲取三重启示:

构建穿透式合规管理体系。建立总行垂直管理的合规审计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分支机构业务,将合规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如宁波某城商行通过“AI+大数据”风控系统,使信贷违规率下降40%。

重塑风险管理逻辑。摒弃“规模至上”思维,建立动态风险预警机制。可参考台州银行“三看三不看”(看现金流、看社会评价、看劳动意愿)小微风控模式,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

审慎推进战略转型。跨区域展业需严格遵循持牌经营原则,小微信贷应聚焦本地客群。如浙江网商银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评估农户资产,在合规框架内实现业务创新。

此次邢台银行的处罚,本质上是中小银行粗放发展模式的缩影。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背景下,唯有将合规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方能在严监管时代行稳致远。监管部门强化问责的同时,更需引导中小银行找准差异化定位,从根本上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