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财报解读:亮眼数据与治理理念的双重成果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5月08日 14时03分

IMG_2322.jpeg

中国金融网 | 汗青

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以稳健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其年度报告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出亮眼的数据成绩与先进的治理理念。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末,北京农商银行资产规模达 1.27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2.11%。这一增长速度虽并非爆发式增长,但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彰显了其坚实的业务基础和良好的发展韧性。资产规模的稳步扩张,意味着银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为其进一步拓展业务、服务更多客户提供了有力支撑。

盈利能力同样表现出色,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80.63 亿元,同比增长 18.09%,净利润 79.73 亿元,同比增长 0.71%。营业收入实现近五年首次两位数增长,显示出银行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策略调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行业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北京农商银行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等方式,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而净利润的稳定增长,也反映出银行在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各项成本支出,确保了盈利水平的稳定。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 0.96%,较年初下降 0.13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 322.71%,较年初提高 40.61 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 14.93%,较年初提高 0.89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表明银行在信贷投放过程中,更加注重风险把控,优化了信贷资产结构,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的产生。拨备覆盖率的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提供了充足的缓冲垫。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则显示出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有助于其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和创新。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北京农商银行作为首都金融支农主力军,成绩斐然。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 19.96 个百分点,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普惠型涉农贷款较年初增长 26.29 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领域贷款 570 亿元,农担合作业务累计投放规模和增幅位居同业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是银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创业增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创新推出 “保供 e 贷”“浓蜜贷”“农保快贷” 等产品,优化 “新民居” 贷款助力乡村住房升级,打造 6 大类 29 款涉农特色融资产品体系,满足了农村市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全市落成 17 家 “浓情驿站” 乡村金融综合体,成为扎根农村沃土、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落实上,北京农商银行构建了多维度的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方面,以 “专精特新信用贷” 为核心的专属综合产品服务矩阵,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 650.37 亿元,同比增长 13.56%,客户数 1580 户,同比增长 35.62%,连续四年获最高等级评估。这体现了银行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高度重视,通过精准的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推动了区域内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绿色金融领域,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授信超百亿元,多个 “绿色 +” 领域贷款余额增长显著,绿色债券持有量超90亿元并推动相关债券发行。表明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将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搭建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凤凰 e 贷” 线上产品体系推动拓客渠道升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大幅增长。这一举措切实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养老金融搭建 “三位一体” 服务体系,创新产品解决居家适老化改造资金需求,扩大养老助残卡消费场景,养老助残卡支付笔数和金额可观。体现了银行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通过丰富的金融服务,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数字金融深入推进战略,构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创新业务模式,推广多种线上贷款产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

在支持首都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农商银行累计投放贷款超 3000 亿元,支持全市重点项目,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数字金融科技园等提供有力支持,对市区两级重点项目提供巨额授信。全力推进金融 “老字号” 服务 “北京老字号”,为 31 家老字号企业提供 54.55 亿元授信支持,助力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落地支持北京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聚焦高频生活场景实现快捷支付交易金额 1900 亿元,搭建 “泛家装” 金融生态消费场景,投放 “两新” 贷款超 240 亿元,凤凰乡村游平台带动农产品销售。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等领域授信余额 635 亿元,涉及 95 个项目,“京津冀农银通” 银行卡发行量超千万张,三地农金机构协同发展。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银行紧密围绕首都发展战略,积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北京农商银行在治理理念上也展现出卓越之处。在深化改革方面,坚持 “依法合规、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推出 45 项新机制新办法。全面优化公司治理体系,构建战略闭环管理体系,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首次升级。提速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精简架构、优化职能,形成人才选拔机制。着力建设强大专业总行,加强中台能力建设。在风险管理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及风险偏好量化传导体系,优化政策,开展策略研究,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体系,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优良。数字化转型明确四大主题,建立推进机制,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开发线上化、智能化产品,推进渠道融合。这些治理理念和措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 年是关键一年。北京农商银行将继续厚植首都热土,锻造 “双一流” 能力,打造三大业务支撑新局面。相信在其稳健的经营策略和先进的治理理念指引下,将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首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金融力量。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财报解读:亮眼数据与治理理念的双重成果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5月08日 14时03分

IMG_2322.jpeg

中国金融网 | 汗青

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以稳健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其年度报告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出亮眼的数据成绩与先进的治理理念。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末,北京农商银行资产规模达 1.27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2.11%。这一增长速度虽并非爆发式增长,但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彰显了其坚实的业务基础和良好的发展韧性。资产规模的稳步扩张,意味着银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为其进一步拓展业务、服务更多客户提供了有力支撑。

盈利能力同样表现出色,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80.63 亿元,同比增长 18.09%,净利润 79.73 亿元,同比增长 0.71%。营业收入实现近五年首次两位数增长,显示出银行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策略调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行业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北京农商银行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等方式,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而净利润的稳定增长,也反映出银行在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各项成本支出,确保了盈利水平的稳定。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 0.96%,较年初下降 0.13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 322.71%,较年初提高 40.61 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 14.93%,较年初提高 0.89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表明银行在信贷投放过程中,更加注重风险把控,优化了信贷资产结构,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的产生。拨备覆盖率的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提供了充足的缓冲垫。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则显示出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有助于其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和创新。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北京农商银行作为首都金融支农主力军,成绩斐然。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 19.96 个百分点,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普惠型涉农贷款较年初增长 26.29 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领域贷款 570 亿元,农担合作业务累计投放规模和增幅位居同业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是银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创业增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创新推出 “保供 e 贷”“浓蜜贷”“农保快贷” 等产品,优化 “新民居” 贷款助力乡村住房升级,打造 6 大类 29 款涉农特色融资产品体系,满足了农村市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全市落成 17 家 “浓情驿站” 乡村金融综合体,成为扎根农村沃土、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落实上,北京农商银行构建了多维度的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方面,以 “专精特新信用贷” 为核心的专属综合产品服务矩阵,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 650.37 亿元,同比增长 13.56%,客户数 1580 户,同比增长 35.62%,连续四年获最高等级评估。这体现了银行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高度重视,通过精准的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推动了区域内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绿色金融领域,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授信超百亿元,多个 “绿色 +” 领域贷款余额增长显著,绿色债券持有量超90亿元并推动相关债券发行。表明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将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搭建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凤凰 e 贷” 线上产品体系推动拓客渠道升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大幅增长。这一举措切实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养老金融搭建 “三位一体” 服务体系,创新产品解决居家适老化改造资金需求,扩大养老助残卡消费场景,养老助残卡支付笔数和金额可观。体现了银行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通过丰富的金融服务,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数字金融深入推进战略,构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创新业务模式,推广多种线上贷款产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

在支持首都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农商银行累计投放贷款超 3000 亿元,支持全市重点项目,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数字金融科技园等提供有力支持,对市区两级重点项目提供巨额授信。全力推进金融 “老字号” 服务 “北京老字号”,为 31 家老字号企业提供 54.55 亿元授信支持,助力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落地支持北京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聚焦高频生活场景实现快捷支付交易金额 1900 亿元,搭建 “泛家装” 金融生态消费场景,投放 “两新” 贷款超 240 亿元,凤凰乡村游平台带动农产品销售。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等领域授信余额 635 亿元,涉及 95 个项目,“京津冀农银通” 银行卡发行量超千万张,三地农金机构协同发展。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银行紧密围绕首都发展战略,积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北京农商银行在治理理念上也展现出卓越之处。在深化改革方面,坚持 “依法合规、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推出 45 项新机制新办法。全面优化公司治理体系,构建战略闭环管理体系,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首次升级。提速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精简架构、优化职能,形成人才选拔机制。着力建设强大专业总行,加强中台能力建设。在风险管理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及风险偏好量化传导体系,优化政策,开展策略研究,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体系,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优良。数字化转型明确四大主题,建立推进机制,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开发线上化、智能化产品,推进渠道融合。这些治理理念和措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 年是关键一年。北京农商银行将继续厚植首都热土,锻造 “双一流” 能力,打造三大业务支撑新局面。相信在其稳健的经营策略和先进的治理理念指引下,将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首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金融力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