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深度报道开发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做法和成效
来源:国家开发银行 2023年06月19日 18时45分
6月19日,《人民日报》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题,刊发对浙江、湖北、广东三省货币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道。其中,以开发银行支持宁波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为典型案例,对开发银行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服务扩基建、强制造情况进行了报道。
同一版面,《人民日报》还以《更好发挥货币政策效能》为题配发“记者手记”,围绕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挥支持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主力军作用,以及更好发挥“专家银行”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开展投融资政策研究等进行了探讨。
| 报道节选:
开发性金融服务扩基建、强制造
一趟满载义乌小商品的海铁联运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程,一路向东,到达宁波舟山港铁路穿山港站。从内陆装车,到集结等待出海,只要6小时。
另一边,从南美漂洋过海而来的铁矿石,在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码头进行混矿作业,经由水铁中转后,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各地的钢铁企业。
近年来,随着浙江海港集团陆续完成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嘉兴市、台州市、温州市等地的港口以及义乌陆港的“一体化”整合,宁波舟山港的“海岸线”不断延伸,货物吞吐量屡创新高,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一体化”整合也促进了各个港区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推动集团资产规模和利润连年增长。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开发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浙江省海港集团财务部负责人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为港口建设提供了中长期贷款等多渠道资金,截至2023年5月末,贷款余额超12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近100亿元,有力支持了宁波舟山港建设一流强港。
站在穿山港区向码头眺望,高高的桥吊上不见操作司机的身影。他们如今不用再爬上40多米高的操作间,而是通过“岸桥远控模拟系统”远程操控集装箱。
“开发性金融也为智慧港口建设提供支撑。”该负责人说,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另一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试点梅山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有着中长期投融资优势的开发性金融,为投资大、工期长的重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仅在交通运输领域,今年前5月,国家开发银行就已发放贷款2687亿元,支持铁路、公路、水运、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除了提供中长期贷款,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也在加快投放,用于补充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支持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为稳投资、稳大盘发挥更大作用。据人民银行统计,此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投放两批次7399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9万亿元。这一金融工具进一步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参与,目前主要银行配套贷款已签约1.4万亿元,发放近4000亿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支持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开发性金融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我们年产8万吨的热轧铜带项目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贷款支持。”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王瑞介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在银行长期资金支持下,公司迎难而上,加速布局投资数亿元的项目,新建项目预计新增产能70万吨。
“开发性金融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让我们轻装上阵。”宁波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近5亿元贷款,正在加快核心产品储能逆变器的研发脚步。
“根据宁波制造业的特点,我们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等工具,积极支持绿色石化、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制造业企业,服务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副行长于红霞介绍,支持制造业发展是开发性金融的“重头戏”,2020年以来,宁波分行累计发放制造业贷款250亿元。
| 记者手记
更好发挥货币政策效能
货币政策的“精准”“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走到生产一线,在机器隆隆作响的车间、麦浪翻滚的田间、人气火爆的直播间,我们有了真切感受。金融活水润物无声,为实体经济顶住压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
金融服务着眼大局更有力度。支持大工程大项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一马当先;通梗阻、畅循环,银行信贷作用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促转型、促创新,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同时,金融注重精微更有温度。帮扶小微助企纾困,金融支持量增价降;助农惠农振兴乡村,更多金融服务触达经济末梢;金融政策工具箱越来越丰富,精准作用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当前,在金融全方位支持下,产业发展稳步前进,经营主体奋勇向上,经济继续恢复向好。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外部压力依然较大,国内需求不足制约仍存,一些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进一步畅通金融“血脉”,强健实体经济“筋骨”?从笔者调研中看,更好地发挥政策效能,还要多方面加力。
要凝聚各方合力,增强金融支持效能。支持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方面,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快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金融部门也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合作,让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
要提升服务能力,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打通金融政策抵达的“最后一公里”,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基层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网点对金融支持政策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将政策红利及时送达企业和个人。同时,要让金融活水真正解企业之渴,金融机构要深入一线,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打破金融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聚焦企业融资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优化创新产品和服务。
要提高专业水准,推动金融业务创新。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金融机构的研究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创新的能力。加强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才能设计匹配相关行业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科技的研究,才能加快金融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更好发挥“专家银行”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开展投融资政策研究。商业银行也要增强科研实力,带动业务创新。
此外,在提高货币政策落地质效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营造公平良好的金融环境,持续提振各类经营主体信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赵展慧)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反内卷”,金融机构必须打赢的一场内部管理 “消耗战”
2025年07月24日 06时59分